第九百五十四章:磕頭賠罪

沈敬冷冷的望著對面的林聰和葉盛,他現在已經明白過來,剛剛余儼為什麽要突然開口阻止他了。

剛剛葉盛,是挖了個坑給他跳。

大明的科道禦史,是很容易煽動起來的一幫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這些言官大多都入仕不久,年輕氣盛這樣的主觀原因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就是信息差的問題。

言官是出了名的以小抑大,官卑權重,這樣設計固然有其好處,能夠防止言官不受控制。

但是,某種程度上,也阻礙了言官行使權力。

說白了,想要做出準確的判斷,需要的是足夠龐大的信息量,但是,作為品秩大多數只有七品的言官,其官職地位,決定了他們接觸不到大量的準確信息。

通常情況下來說,科道禦史能夠獲取信息的方式只有三種。

其一是接收舉告,這是最靠譜的,也是幾乎所有的言官都會做的,就是在巡視地方的時候,接受訴狀的呈遞。

通過這種方式來發現問題,並反饋到朝廷。

可這樣做的缺點,就是太過被動,百姓不來舉告,那麽,這些言官就無從獲取消息。

第二種方式,也是最常用的,就是所謂的風聞奏事。

相比較前一條,這種方式可以充分的發揮言官們的主觀能動性,他們上奏的內容,可能是某個市井流言,可能是某個私下裏的閑談話語,也可能是明發朝議的詔旨奏疏,堪稱是無所不包。

但缺點是,因為往往沒有證據,所以只要不是成群結隊的大規模上本,往往並不能在朝堂上掀起什麽水花,最多只能刷刷存在感而已。

最後一種,是準確性最高的,就是通過朝會來獲知消息,隨機應變。

可以說,這也是最容易刷存在感的時候,但是,缺點就是,朝會上能夠得到的消息,雖然準確,可都是表面的消息,更深的內幕,是不可能擺到台面上來的。

而且,到了朝會上,基本都是要站隊的時候了,如果說,沒有充分敏銳的政治嗅覺的話,很可能會自己坑了自己。

大多數情況下,科道禦史們,都是三途並用,哪條路好走就走哪一條。

但是不管是哪條路,其實說白了,都是無法獲取到足夠的信息導致的。

正因如此,多數情況下,這些言官們,許多時候會被人當成槍使。

林聰和葉盛,二人都是六科的都給事中,雖然同為言官,但是相對而言,他們接觸到的消息,要更加準確和廣泛。

而且,林聰是老天官王直的得意門生,導致他和京中不少重臣關系都不錯,時常拜訪下,也能拿到很多的消息。

他們二人自然是很清楚,張鎣,李錫的事情到底是個什麽情況,但是,他們要混淆概念,目的就是煽動這些不明真相的禦史們。

打從一開始,他們就想要把此事定性為因言獲罪,在發現有難度之後,就開始屢次強調,張鎣,李錫二人是出自公心,雖然違背了流程,但是,都是為了國家社稷。

這話乍聽起來,沒什麽問題,但是,其實裏面藏了一個大坑,剛才沈敬一時不慎,差點就著了他們的道。

禦史們之所以雞毛蒜皮的事都要上綱上線,甚至對於天家諸事都喜歡指指點點,說白了,就是為了刷聲望,博名聲。

但是,天子一道旨意,令此後科道不得越權諫奏,非下廷議事,需得密奏或有上官副署同奏。

這就堵死了他們博取名聲的路!

畢竟,密奏的內容是不對外公布的,這就意味著,他們說了什麽,外界都不知道。

對於真心辦事的人來說,這並沒有什麽妨礙,反正奏疏遞上去了,皇帝看見了,若能處理,自然皆大歡喜,若不能處理,那麽再找上官聯名,不肯聯名的話,明奏廷議,也能解決問題。

只不過流程更加復雜了而已。

但是,對於那些邀名買直,沽名釣譽的人來說,他們的奏本不被明發,除了皇帝沒人看得到他們的‘努力’,自然,也就沒有什麽聲望可以刷了。

這才是張鎣,李錫和其他一幹禦史,選擇性的無視天子旨意的真正原因。

朝堂之上,形勢瞬息萬變,尤其是雙方辯論駁斥之時,往往會竭力尋找對方的謬誤之處,加以攻擊。

這是再尋常不過的方式了。

所以其實,剛剛葉盛一再強調張鎣,李錫一心為公,就是在激沈敬把實話說出來。

他們都清楚,張鎣,李錫二人是為了刷聲望,是為了對抗天子限制言官的詔書。

但是,這話一旦說出來,就得罪了在場所有的言官。

如此一來,原本很多搞不清楚其中內情的,或者知道內情但是左右搖擺的言官,都會加入到為張鎣,李錫二人求情的隊伍當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