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六章:以民為本聖天子(第2/3頁)

自天子登基以來,對待朝臣一向寬厚仁慈。

可這種寬仁,並不代表著天子的性格軟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天子希望能夠慢慢的改善朝堂上明哲保身的風氣。

雖然這麽說有非議太上皇的嫌疑,但是,很多大臣都心知肚明,當初太上皇放任王振擅權,很大程度上,就是對於那些屢次勸諫阻攔他的朝臣不滿。

或許對他老人家來說,底下大臣們唯唯諾諾,凡事皆稱皇上聖明的狀況,是一件好事,更有利於施展自己的“宏圖抱負”。

然而事實證明,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放在任何時候都適用,一意孤行的結果,只會將整個大明帶入深淵當中。

所以,對於天子來說,他顯然是吸取了這種教訓。

在場的大臣,有不少都是一直呆在京中,經歷了這段時間朝廷發生的大小事務的。

自天子登基以來,或許有雷霆震怒之時,有和群臣意見相左之事。

但是,無論何種狀況下,天子都能和群臣好好商議,從無以皇帝權威,強壓群臣低頭之時。

如果說最開始是因為天子威望不足,那麽,隨著瓦剌之戰的大勝,於謙,王文等一幹大臣逐漸上位,天子早已經完全有了這種實力。

非不能也,實不願爾!

之所以不願,其原因,就是不想讓已經人人自危的官場風氣,變得更加敗壞。

官場風氣和為官信念這種東西,破壞起來容易,但是,想要建立起來,卻千難萬難。

實話實說,如果真的想要扭轉官場風氣,那麽其難度,比整飭軍屯來說,會只增不減。

但是,這件事情肯定是要做的,區別只在於早晚而已。

陳循這個老家夥,別的本是沒有,但是,審時度勢的能力和眼光,確實是無人能及。

殿試一案,天子只露出了這一點苗頭,就被他給察覺了。

不僅察覺了,而且,他還敢拿來大做文章,借機對吏部和內閣發難。

至於結果,顯然,他的謀算很正確。

當陳循擺出了殿試舞弊一案的根本原因,是官場風氣不振這個說法後,他的行為實際上就獲得了天子的默許。

因此,無論是王文,還是後來的王翺,他們都只能被動防禦,而不能反戈一擊。

此便是,為慮勝先慮敗的道理。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代價的。

天子之所以縱容陳循,恰恰是因為,他老人家也需要一個契機,能夠掀起一場整肅官場風氣的行動。

從另一個角度想,杜寧剛剛陛辭結束,他們就被召了進來,其實也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信號。

說白了,這是天子在提醒陳循,收了好處,可不能不辦事啊……

這一點,陳循自然不會不明白,因此,天子話音剛落,他稍加思索,便上前拱手,道。

“陛下聖明,如今朝堂上下,的確風氣不振,此非一日也,長此以往,必有大患。”

“故此,臣以為,當以吏部牽頭,都察院協同,嚴整官場風氣!”

這番話說的擲地有聲,信誓旦旦。

不由讓底下一幫老大人心中嘀咕,這老家夥,有了撐腰的,就是不一樣,說話都有底氣了。

當然,陳循說的再堅決,都是拋磚引玉而已。

他的作用,無非是給天子遞話而已。

想起前段時間天子在朝堂上的表現,老大人們心中大約有了計較,不出意外的話,對於到底該怎麽扭轉官場風氣,天子心中已然有了打算。

果不其然,聽得陳循此言,天子的臉色稍霽,但還是十分嚴肅。

輕輕搖了搖頭,天子開口道。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王振專權多年,朝野上下畏之如虎,有忠直敢言之臣,或被罷黜,或被殺害,多年積威,方致朝堂如此。”

“朕非不通情理之人,過往之事,朕不願再究,但是,朕和諸卿更要明白一點的是,要扭轉官場風氣,和整飭軍屯是不一樣的。”

“整飭軍屯,說到底,是罰是收,但是,扭轉官場風氣,卻需要培養和寬仁。”

“朕想要的,並不是換掉一批人這麽簡單,諸卿,可能明白?”

明白……

天子都說的這麽清楚,他們哪還能聽不懂。

就知道天子要幹的事,就沒有簡單的。

整頓官場風氣,在往常並不是沒有,但是,更多的是針對於貪腐之風,這種情況,雖然也會遇到重重困難,可到底是有個方向的。

只要上層統一了意志,堅定不移,不惜一切代價嚴查嚴抓,將一批人投進詔獄,該罰的罰,該殺的殺,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但是,現如今官場最大的問題,顯然不是這個。

朝廷如今固然有貪官汙吏,但是,更大的問題,是他們不敢為國言事,是只顧惜身自保,失了骨氣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