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六章:這還不亂套了……

寬大的奉天殿前廣場上,群臣跪地,風卷雲動。

禮部尚書胡濙手持聖旨,蒼老的聲音平穩的響徹在場每個人的耳邊。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朕以涼薄,躬際艱危,賴天地祖宗眷佑之隆,膺母後臣民付戴之重,受太上皇帝禪位,嗣臨大寶,蒙固家邦。”

“自古國必有君,而社稷為之安,君必有儲而臣民有所仰,是故國之大本,莫重於儲君,先時太上皇帝北狩,朕承聖母懿旨,冊太上皇帝庶長子見深為皇太子。”

“今太子年幼,朕惟恐其負荷之弗勝,故授教之未慮,而皇親公侯駙馬伯及在廷文武群臣乃合辭上請,以為天佑下民作之君,實遺安於四海,儲君之教,國本奠安,莫重於讀書。”

“事方聞於兩宮皇太後,遽見允於輿情,故朕上承兩宮慈命,下遂朝野賢情之切,乃於四月十五日,命太子出閣讀書。”

“大本既正,彝倫亦明,親親之義尤所當取,朕之長子見濟,特封為徽王,次子見澍為崇王,太上皇帝次子見清為榮王,三子見湜為忻王,四子見淳為許王,同屏國家,衛安宗社,爰推恩於遠邇,庸資弼於臣民,欽哉!”

龍旗獵獵,當風飄搖,卷動著一縷縷洪亮的聲音,響徹長空。

胡濙將手中詔旨疊起,邁步來到廣場之中,面對著眼前一臉緊張的小娃娃,跪倒在地,將詔旨高高舉過頭頂。

在這一刻,這位久在朝堂的老大人,心中也閃過一絲緊張之意。

這是整個儀典當中,最容易出差錯的時候,只要過了這一關,一切就都好辦了。

此時此刻,舉朝上下,文武百官,萬民耆老,目光都匯聚在廣場中央的皇太子殿下身上。

朱見深小臉繃的緊緊的,努力的回想著萬姐姐一次次教過他的儀程,先是側了側身,將手中玉圭交給一旁端著節案的梁芳,然後直起身子,伸出胖乎乎的小手,從胡濙的手中接過聖旨,同樣高舉過頭頂,用稚嫩的嗓音喊道。

“侄臣朱見深領旨,謝陛下恩典!”

成了!

包括胡濙在內,在場的一眾大臣,心中都不由松了口氣。

一旁的牛玉幾乎是不敢稍有停歇的,從朱見深手中接過聖旨,放在早就準備好的詔案上。

緊接著,所有人耳邊便響起了贊禮官洪亮的聲音。

“拜!”

大樂起,諸臣在皇太子的帶領下,行五拜三叩禮。

至此,出閣之禮,便算是告一段落。

對於滿朝大臣,不論文武來說,大局都已定下!

要知道,太子出閣,之所以有著僅次於冊封儲君的政治意義,實質上標志著,太子開始成人,從內宮的一個小孩子,開始真正擔負起儲君的職責。

而對於如今天家復雜別扭的關系而言,太子出閣,除了意味著太子名義上擁有了參與政務的權力,更是再進一步確認了皇家倫序。

這一點的體現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諸王的冊封。

其實,對於皇家諸子的冊封,本該是和太子一並進行的,其用意就是分尊卑,明倫序。

但是,當初國朝危難,社稷將傾,太子的冊封都是匆匆忙忙,自然也就顧不得其他的皇子。

而如今朝局穩定,社稷安穩,關於皇子的冊封,自然也就被提上了日程。

大明祖制,嫡長為尊。

這一點,在方方面面,都體現的淋漓盡致,其中就包括皇子的冊封。

和皇女幾乎是一出生就可以獲得封號不同,皇子因為涉及到封地,所以要慎重的多。

按照歷代的慣例,對於皇子的冊封,並不是按照年紀來的,而是按照時間節點來的。

通常情況下,太子未立,不冊諸子。

說白了,對於皇子的冊封,完全要看太子。

一般來說,每當太子冊封,出閣,登基之時,會有三次大規模的冊封。

之所以會如此,一是為了彰顯太子的尊貴地位,明尊卑倫序,二是考慮到,不同時間,會有新的皇子誕生。

這次,自然不會例外!

天子既然同意了皇太子出閣的請求,與之相對的,就要舉行大封諸王的儀式。

若不如此,必會被朝堂上下議論,有更易儲位之意。

所以,剛剛的那道詔書當中,最重要的,其實並不是前頭命太子出閣的那一大堆,而是後面的冊封諸子。

這道詔書一下,皇家諸子的位份,便立時明了,相對於之前,雖立太子,但諸皇子依舊沒有位份的情況下,諸王冊封,無疑是從另一種程度上,再次奠定了太子儲君的地位。

這才是真正的國本既固,彝倫亦明!

隨著群臣山呼萬歲的聲音落下,贊禮官再喊。

“皇太子謝中宮!”

於是,在引導官的指引下,小小的皇太子殿下,恭敬起身,在一眾隨從的簇擁下,往東耳房去更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