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九章:金尚書的決心(第2/3頁)

“這兩份東西,金先生先帶回去,至於楊侯的奏疏和楊能的自陳書,先留在朕這,金先生想知道的,那份錦衣衛的密疏當中有所提及,不過,朕得知此事的時間太短,所以,錦衣衛查得的東西也有限,但是,總歸是有個方向。”

還未等金濂發問,天子的聲音便已響起。

於是,金老大人只得將到了嘴邊的話吞了回去,聰明如他,自然明白,有些東西天子不給他,一定有不方便給的理由。

就算是要問,也得私下裏問。

躊躇了片刻,金濂朝著天子拱了拱手,然後便擡手拆開了楊信的那份家信和錦衣衛的密疏,細細瞧了起來。

前者倒是沒什麽出乎意料的,和在廷議上所述的一樣,楊信在信中寫到了於謙遇刺的來龍去脈,以及他在審訊過程當中得到的一些證供。

這些東西廷議的時候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所以,金濂粗略的看了一遍,便轉向了錦衣衛的那份密疏。

不得不說,這份密疏沒有讓他失望,但是……也沒有達到他的期望。

通篇看下來,金濂心中的不少疑惑,頓時有了方向,與此同時,他也不由苦笑一聲。

果不其然,他在偏殿的感覺一點都沒錯。

剛剛在廷議之上,天子根本就是在詐任禮!

這份密疏當中,的確寫出了任禮謀刺於謙原因的一個可能,但是,就如天子所說,時間太短,即便是錦衣衛,能夠查到的東西也有限。

僅憑密疏中呈現的內容來看,只能說是有了一個大致的方向和相對合理的解釋,但是,具體的證據和一應的細節,都還沒有掌握。

所以說,如果不是任禮自己的心防被攻破,諸勛貴也各懷鬼胎,這件事情,只怕真的沒那麽容易被解決。

不過,無論如何,廷議已經過去了,任禮也被扔進了詔獄裏頭。

不管是使詐還是怎麽著,天子該做的已經做了。

但是,如此一來,刑部的壓力就大了!

事實上,錦衣衛的這封密疏當中,只說了一件事情,而且,如所有人意料的一樣,正是和任禮鎮守甘肅期間的侵占軍屯有關的事。

當然,就像金濂等人所疑惑的,僅僅是侵占軍屯,根本就不可能解釋任禮為何會如此冒險,謀刺朝廷重臣。

他之所以會這麽做,是因為在侵占軍屯的背後,還藏著一件更為嚴重的大事!

這件事情,還要從正統八年說起。

那個時候,任禮還在甘肅鎮守,當年的六月,他給朝廷上了一本奏疏,建議削減將領開墾荒地,向朝廷繳納的賦稅,以鼓勵邊防。

按照之前的規定,邊將帶領家仆開墾荒地的,每頃要向朝廷輸糧十二石,這個數字遠遠高於普通的民田,幾乎和軍田的納糧額度相近。

奏疏遞到中樞之後,在當時的朝堂之上,其實是引起過爭議的。

贊同者認為,此舉可以加強邊防,讓邊將在戍守之時更加用心,畢竟,有恒產者方有恒心,邊將置產業在邊鎮,在抵禦虜賊之時,才更會盡職盡責。

反對者則認為,此舉會使得私墾田在邊鎮愈演愈烈,有了這道政令,邊將必然會更加肆無忌憚,役使軍士開墾私田,中飽私囊,如此一來,軍屯廢弛,邊軍戰力下降,長遠來看,得不償失。

這件事情在朝堂上爭論了一段時間,但是最後,還是順利的通過了。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因為當時的天子,也即是現在的太上皇剛剛親政不久,對曾經大破阿岱汗的任禮十分看重。

與此同時,雖然親政不久,但是,從那個時候起,太上皇便已經有意要對瓦剌動手。

雖然長遠來看,任禮的這個建議,會加重軍屯廢弛。

但是,短時間之內,的確對邊防有好處,能夠為之後對瓦剌動兵做準備。

因此,自那之後,邊將開墾荒地,只需向朝廷納糧八石,便可名正言順的在戶部登記造冊,劃為私田。

應當說,這個建議通過了之後,任禮在軍中的威望迅速拔升,甘肅的邊防也的確有了暫時性的明顯的好轉。

對於這一點,其實朝中的很多人都頗有微詞,覺得任禮是在籠絡人心,所以才上了這本奏疏。

當然,不管朝中議論如何,這件事情畢竟走的是正常的流程,並沒有任何違規之處。

之所以會在這個時候被提起來,是因為錦衣衛注意到了隱藏在這封奏疏背後的內情。

要知道,任禮並非是第一年到甘肅鎮守,早在正統元年的時候,他就受命佩平羌將軍印,以副總兵之職出鎮甘肅,其後兩年間,和虜賊大大小小交戰數次,直到正統三年遠征阿岱汗大勝之後,回京受封寧遠伯。

但是,在京中呆了不到半年的時間,他便又回了甘肅,升任總兵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