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章:天子從不吃虧

於謙如何想的,沈尚書並不關心,他只知道,自己又要破財了!

能夠做到六部主官的,固然各有所擅長,但是,也必然對政務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

不然的話,六部之間也不可能經常相互轉調。

實話實說,沈翼對於兵事不算精通,但是,作為戶部尚書,他對於田畝的管理卻是熟稔的很。

軍屯說到底,其實不過是由軍隊耕種的田地,形式不同,但是,道理是一樣的,會出現的很多問題,也必然是相通的。

所以,於謙只是這麽一提話頭,沈翼立馬就反應過來了。

這回,怕是要大出血了……

果不其然,說著話,於謙從袖子裏摸出一本奏疏,遞到沈翼的面前,道。

“所以實質上,整飭軍屯最大的問題在於,如何將已經被各種方式化為民田的軍屯,重新收歸朝廷手中,同時,又不能讓百姓因失田而流離失所。”

“針對這一點,於某和兵部的兩位侍郎商議過後,拿出了一個初步的章程,不過,需要戶部的大力支持。”

言下之意,知道這份章程的人,現在不超過四個,而沈尚書,將是第五個。

於是,在天子的注視下,沈翼輕輕吐了口氣,伸手接過那本奏疏,埋頭讀了起來。

事已至此,躲是躲不過去的,那就只能面對了。

奏疏並不算厚,不出意料的,沈尚書一打開,就看到上頭有諸多朱筆圈畫過的痕跡。

但是沈尚書看見了當沒看見,仔仔細細的將奏疏完整的讀了一遍,合上之後,眉頭便皺了起來。

沉吟片刻,擡頭望著於謙,問道。

“公田法?”

古往今來,士大夫們的改革,往往喜歡托古改制,之所以如此,並不單單是因為所謂的名分,更重要的是,有前人的經驗作為參考,在推行自己政策的時候,會更加平穩。

歷朝歷代,農事都是國之本業,即便是因商稅而富庶的宋代,對於農業也是極為看重的,正因於此,在針對農業上的各種政策和方法層出不窮。

作為執掌戶部的大司徒,沈翼自然對這些都熟稔於心。

公田法,是南宋時期推行的一項制度,目的是為了解決朝廷的財政困難,同時抑制豪紳兼並。

具體而言,就是在限田制的基礎上,劃定不同戶籍可以擁有的田畝數量上限,超出部分,由朝廷強制進行贖買,劃為官田。

這些田畝被朝廷收回之後,會通過租佃的方式,分給無地或者少地的農民手中,由他們耕種,向朝廷繳納賦稅。

這種制度,在歷史上毀譽參半。

贊譽者認為公田法抑制豪紳,安撫民心,兼而能為朝廷增加大量的稅收,利大於弊。

而否定者,則覺得公田法實則是朝廷在進行強行掠奪,以贖買為名,以低價強征民田,雖然打壓了一批豪紳,但是,也逼的許多普通百姓走投無路,揭竿而起,實是禍亂之源。

而且最根本的是,換湯不換藥,公田租佃出去之後,地方官員和士紳勾結,同樣會隱沒大量田地,最終的苦處,還是要由百姓來承擔。

即便是在財政方面,朝廷要贖買公田,也需要花費大量的財力,當時南宋采取的就是加印交子的方法,進一步使得社會變得動蕩起來。

雖然說,贖買完成之後,朝廷的財政迅速緩和,但是,由此帶來的朝廷權威的損害,卻是無可挽回的。

再加上南宋實行公田法沒有多久,就被元所滅,這也是許多人對公田法沒有好感的原因所在。

不過,站在沈翼的角度來說,他對於公田法倒沒有那麽多的偏見。

相反的,他覺得南宋的公田法實行的有些晚,那些所謂的,官紳勾結,欺上瞞下,低價強征民田,甚至是為了贖買公田加印會子,這些問題,都說明南宋本身已經大廈將傾。

有了好的政策,卻很難真正執行下去,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事實上,真正仔細研究過公田法就會明白,元滅南宋之後,之所以能夠迅速的穩定下來,就是因為享受到了公田法的好處。

當時,元世祖給功臣們的賜田,很多都來自於南宋當時贖買的公田。

真真是前人挨罵,後人享福。

回到於謙的這份奏疏上來,實際上,軍屯最大的問題,莫過於如何保持原本的底層佃戶的生存空間。

若是以公田法來推行,倒也是個辦法。

不過……沈尚書將剛剛看到的內容,在心中又過了一遍,似乎,於謙的這個章程,和南宋的公田法,還有所不同。

“沈尚書好眼力,這份章程當中,確有對公田法的借鑒之處,但是,也不全然相同。”

很明顯,對於這份新的奏疏,於謙的看重程度還在之前那份之上,點了點頭,認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