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三章:於大人學壞了!

隨著王文和蕭镃二人開口,其他的大臣也從奏疏上移開了眼睛,各自交換著目光,殿中湧起一陣低低的議論聲。

盡管有些快,但是,這副場景明顯還在大家的意料當中。

整飭軍屯的大方向是肯定的,但是,在實際的操作當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還是那句話,如此大的陣仗,牽扯的不是兵部一家,而是整個朝廷的各個衙門。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要說配合兵部推行的章程,各個衙門肯定是願意的,但是,真的到了做的時候,必然會出現操作上的困難。

現在,還是兵部和吏部,翰林院這些同為天子近臣之間,便已經出現了矛盾,之後要應付的事情,還多著呢。

一時之間,不少人都將目光投向了於謙。

他們想知道,在費了這麽多工夫準備之後,面對實際操作當中的頭一道坎,而且,還是來自於同為天子黨的“困難”,一向勇往直前的於少保,究竟會怎麽處理……

然而這一次,於謙的態度,卻非常的令人感到玩味。

他沒有像以前一樣據理力爭,而是輕描淡寫的對著王文拱了拱手,道。

“大冢宰和蕭學士說的是,這一點是兵部考慮不周,不過,方才我也說了,這只是兵部初步的打算,畢竟,選授官員並非兵部的執掌,所以,只是一個提議而已,具體如何做,還是要看吏部的意思。”

“不過……”

前面的話,於謙都說的十分柔和,柔和到讓殿中的群臣,都覺得眼前不是那個堅定了方向之後,不撞南墻不回頭的於謙了。

直到最後的兩個字,老大人們才終於嗅到了於少保原本的風格。

而於謙也沒有讓他們失望,口氣雖然平靜,但是堅定的開口道。

“剛剛大冢宰也說了,能夠理解兵部為何要如此提議,所以,雖然困難,但是煩請吏部務必想想法子,這六十員的欽差禦史,是萬萬不能缺的!”

王文眨了眨眼睛,有些覺得不可思議。

如果他沒看錯的話,於謙,於少保,於石灰,現在在跟他耍無賴?!

什麽叫煩請吏部務必想想法子?

那意思就是,你愛咋辦咋辦,反正最後我就是要人唄!

王老大人一時有些無語,躊躇了片刻,他轉頭向一旁的左都禦史陳鎰,開口問道。

“陳總憲,老夫沒記錯的話,都察院禦史滿額一百一十人,現有九十三人,六科給事中滿額四十人,現有二十九人,不知這些人當中,如今有多少可以抽調出來,派到邊境清查軍屯?”

陳鎰顯然對此有所準備,只略一沉吟,便道。

“十三道禦史巡按諸府,兼有巡鹽,巡漕,巡關,巡糧等諸事,不可廢弛,人手不算寬裕,最多能夠撥出五到八人。”

“至於六科,朝廷這幾年事務繁多,各部都在加班加點,六科稽察六部百司,政務同樣繁重,至多能夠勻出三到五人,再多的話,只怕會影響朝廷政務的正常運轉。”

如果在朝廷的衙門當中,選一個人數最多的的,那肯定非都察院莫屬。

但是,這是因為都察院的特殊體制決定的。

都察院掌監察之職,為了保證言路的通暢,沒有其他衙門一樣的層層設置,對於全國的各州,府,縣,由都察院直接派出禦史巡查,每年定期述職,奏疏直送中樞。

所以,十三道禦史加起來核定員額一百一十人,看似很多,但是須知,大明如今有兩千多個縣,六百多個州,府。

這一百多個禦史,放到全國的範圍內,其實也就剛好夠用而已。

其次就是六科,相較於十三道禦史,六科更加獨立,嚴格意義上來說,六科本身就是獨立的衙門,其主官是掌事的都給事中。

但是實際上,由於對六科的考核權,由都察院和吏部共同掌握,所以通常意義上,朝中也將六科歸於都察院。

所以一定程度上來說,陳鎰這個左都禦史,是可以同時代表科道的。

六科給事中人數各不相同,一般情況下,吏科四人,戶科八人,禮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共計定額四十人。

和十三道禦史不同,六科不必出巡各地,只需要留在中樞復核政務,看似輕松,但是實際上,六科的事務繁重,還在內閣之上。

在朝堂當中,六科往往最出名的時候,是和皇帝嗆聲,阻止天子胡亂下詔。

但是事實上,那是偶發情況,六科真正要監察的,是日常的政務決議,謂之稽察六部百司之事。

按照事務的不同分類,從地方衙門,到朝廷六部各個衙門,所有的奏疏遞上來,在經過內閣票擬,天子朱批之後,在正式擬旨之前,統統要送到六科重新進行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