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章:無奈但現實的邏輯

武英殿中,於謙語氣沉重,最後的結論斬釘截鐵。

但是,其他的老大人們臉上卻沒有什麽特別的表現。

將自己要做的事情說的無比急迫,不做不行,這是朝堂上常用的手段。

在官場當中混跡了這麽多年,事情到底是否必要,是否緊急,老大人們心中自然有衡量的標準。

不過,不得不說,於謙的這番話,的確有誇大之處,但軍屯的糜爛的狀況,也的確令人觸目驚心。

不僅如此,在深入的看到具體的狀況之後,老大人們也都不約而同的皺起了眉頭。

他們想到了整飭軍屯會非常棘手,但是,卻沒想到棘手到了這等地步。

就像於謙剛剛說的,軍屯的問題,其實分成兩個大塊。

首先第一個大塊,就是朝廷原本的屯田被各大勢力以各種方式侵占,瞞報的問題。

這一點,從兵部拿出來的數據上面,能夠極為直觀的體現出來,如今的軍屯數量,和宣德年間相比,已經不足五成,更不要說跟洪武年間比了。

當然,於謙畢竟是暗中巡查,並不全面,所呈現的只是幾個重點軍鎮的大致狀況,但應該說,還是很有代表性的。

至於其中的原因,十分的復雜,並不單單只是邊將或者其他的什麽人侵占這麽簡單。

軍屯的數量減少,一部分是登記在冊的減少,另一部分則是未登記的減少,這兩類要區別來看待。

登記在冊的減少,大多都是有理由的。

譬如說田力不足,連年收成不佳,難以耕種,或者是當地常遭劫掠,百姓遷移後,邊軍兵力收縮,無暇顧及,或者是因其他種種原因,總之是出於實際情況,無法維持的情況下,被軍屯除名的田地。

這部分首先在清查的過程當中,便發現了很多問題,邊軍上報的理由,有真有假,甚至有的時候,半真半假,兵部難以每一畝田地都挨個核實,便導致了大量可以耕種的田地,光明正大的被昧掉。

對於這種事情,核查起來不容易,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說,想要追回,則是更難。

因為,雖然說田地就在那不會跑,但也並不是說朝廷派人清查就可以的。

時隔多年,或許當初土地的確肥力不足,可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由恢復了肥沃,或許當初這塊地方,有些部族的確常來劫掠,導致百姓遷移,但是過了幾年,隨著邊境穩定,邊軍調動,這塊地方又成了安樂窩。

如此種種,想要追查起來,非常困難。

就算是不追究當初的責任,僅僅是追回土地,也是很難做到的事。

要知道,這些土地被通過各種方式隱沒之後,並不一定就是被當時隱沒的人給占據了,很有可能被交易出去,成為了百姓的私田,甚至有一部分,成了地方官府的官田。

很多的田地,甚至可能已經是地方官府正式登記在冊,按時給朝廷繳納賦稅的民田。

這種情況下,朝廷很難有實據證明,這塊田地到底是朝廷該有的軍屯,還是百姓開墾的田地,或者是官府分給百姓的田地。

就算是能夠證明,想要收回,也是難上加難。

對於老百姓來說,田地就是他們的命,要搶他們的田,是必然要拼命的,強行收回,很容易引發民變。

何況,犯錯的是那些私自侵占發賣田地的邊將和邊軍,老百姓是花了銀子買的田地,雖不合法但是合理。

朝廷要收回,卻沒有人補償百姓的損失,那麽百姓何辜?

如果說要補償的話,那麽且不說朝廷難以負擔這筆支出,就算能夠負擔,拿回本來就是朝廷的官田,還要付錢,和直接從百姓手中買田有何區別?

事實上,這才是最大的死結。

朝廷整飭軍屯,是為了能夠讓邊軍自給自足,恢復田畝的數量,可不是僅僅為了懲治那幫徇私舞弊的混蛋。

如果說整飭到最後,只是殺了一批人,軍屯的數量沒有恢復,那麽,殺的再多,朝廷這次的整飭,也是失敗的!

除了這部分以外,當然,也有些被侵占的軍田,是被邊將中飽私囊了。

這些田地,清查起來相對簡單,但是,也不容易。

簡單是因為,無論是官員還是邊將,在面對國家機器的時候,都毫無反抗之力。

可以說,只要朝廷能夠掌握足夠切實的證據,拿下他們毫不費力。

但是,還是那個問題,穩定!

這些混蛋侵占了軍屯,挪為己用,固然是中飽私囊,但是,這些田地他們又不可能自己來耕種,而是要雇傭佃戶來耕種。

朝廷將這些田地收回是容易的,但是,收回之後,必然是要交給官軍來耕種,即便是仍然交給原本的佃戶耕種,那麽軍屯相比較民田更高的稅賦,也未必是他們承擔的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