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四章:徐元玉,必成大器!(第2/3頁)

然而,這位徐大人,偏偏就是個不甘於凡的人,他心心念念的,就是要在仕途上有所作為。

於是,他四處找人各處疏通,想要外放出去。

然而,吏部有王文在,他找的關系再硬,到了這位天官大人那,也會被直接卡死。

王文的確不知道徐有貞的具體情況,但是,他只要知道,這個人提過南遷,天子對他印象不佳,明顯不打算用,就足夠了。

最終,徐有貞悲慘的發現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如果改變不了天子對他的印象,那麽,他無論如何掙紮,都不可能逃出現在的泥潭。

徐大人並不是什麽道學君子,相反的,他善於鉆營,只要能達到目的,他不在乎自己用什麽手段。

就在這個時候,朝中又開始接連不暇的鬧出了和太上皇有關的種種事端。

於是,徐大人敏銳的察覺到了機會。

如今天子的身邊,多是正臣,直臣,諫臣,如於謙,如王文,如陳鎰,這些人雖然和天子親近,甚至有些被倚為心腹,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自己的堅持和原則。

在很多的朝事上,他們會做出妥協,會維護天子的利益,但是,在有些事情上,他們騙不了自己的本心。

朝政方面,毋庸置疑,天子聖明英斷,能時時以社稷為先,所以君臣相得,縱有爭執,最終也能平復,相互妥協。

但是,在太上皇的這件事情上,有些事情,卻是難以解決的。

或者換句話說,在涉及到太上皇的問題上,往往,天子的利益和社稷的利益,有些時候是相沖突的。

真正讓徐有貞意識到這一點的,正是前段時間,舉朝上下對舒良的彈劾!

那幫科道風憲,難道不知道,這位舒公公是天子的第一走狗嗎?他們難道不清楚,舒良做的事情,實際上背後是天子在授意嗎?

當然不!

但是,他們依然要鬧,依然要彈劾,而且,秉持著所謂的禮法大義,朝堂之上,沒有人敢明目張膽的為舒良說話。

即便是內閣眾人,也只能盡力斡旋,想要將事情大事化小,而沒有人敢正面維護舒良。

雖然說最後,舒良安然無恙,只是卸去了東廠的差事,退居後宮。

但是,在徐有貞看來,這毋庸置疑,是一次機會。

天子身邊,除了舒良這種宦官之外,在朝臣當中,沒有一個真正的指哪打哪的走狗!

那吏部天官王文,看著對天子亦步亦趨,但是,在這種事情上,他依舊不發一言。

因為,他違背不了自己的本心,即便知道舒良的背後是天子,但是,他也不能是非不分的維護舒良。

這和他多年所學所持相悖,他做不到。

但是,徐有貞可以!

雖然說他同樣是讀聖賢書,考科舉出身的,但是實際上,徐有貞的心思卻並不在學問上,他之所以竭力研習經義,只是將它作為踏入仕途的工具。

甚至於,他都不在意大多數讀書人追求的所謂身後之名。

對於他來說,仕途上的發展才是最重要的,有一日他能身居高位,自然能夠讓人遺忘他曾經做過的一切。

所以,他覺得,自己找到了機會。

天子需要一個,可以無條件維護天子利益的大臣,需要一個,在任何時候,都敢於冒著被群臣戳脊梁骨的風險,仍然面不改色的說出‘舒公公所為合理合法,並無不妥’的人。

於是,徐有貞找上了舒良。

還是那句話,徐大人是一個實用主義者,對自己仕途有利的人,他都願意結交,對自己仕途有利的事,他都願意做。

結交宦官什麽的,對於徐大人來說,完全沒有心理壓力。

他之前之所以沒有走這條路,唯一的原因,當然是……

沒走通!

早在因為提議南遷而被旁置之後,徐有貞就嘗試過走宦官路線,只不過,他當時找的,是最炙手可熱的大珰,成敬成公公。

結果,當然是碰了一鼻子灰。

到了成公公的府邸,連門都沒進去,就被一句‘內宦不得私下結交朝臣’給堵了回來。

再後來,舒良崛起之後,他立馬就把自己的府邸搬到了東城,和舒良的府邸就隔了兩條街。

但是可惜,這位舒公公每天一副笑面虎的樣子,讓徐有貞躊躇再三,不敢貿然行動。

直到這次朝會上,舒良被罷了東廠提督之職,徐有貞看清了朝中真正的處境,所以,最終下了決定,登上了舒府的大門。

應該說,這次舒府之行,讓徐有貞如坐針氈。

從頭到尾,這位舒公公對他都十分熱情,但是,他卻始終有一種轉頭就走的沖動,不為別的,在真正面對這位被罷黜東廠廠公差事的東廠廠公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