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朝會結束了,事情似乎也圓滿解決了。

但是,老大人們總感覺有哪不對。

一直到出了殿門,回了衙門,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抱著茶壺思索了良久,不少大臣才反應過來,這種怪異的感覺從何而來。

太平靜了!

東宮出閣牽扯甚多,前朝後宮都有涉及,尤其是在天家如今復雜的情勢之下,更顯得敏感。

這樣的大事,往日裏,朝廷不吵上個十天半個月的,絕對不會有個結果。

甚至於,廷議之上,吵的臉紅脖子粗的,誰也不讓誰,那都是常有的事情。

但是,這一次,從奏疏遞上去,到明發各衙門,再到廷議通過,不過六七日的時間。

而且,更重要的是。

從頭到尾,這場廷議都透著一股敷衍的勁兒。

應該說,無論是從禮制方面,還是從國庫用度的層面,這件事情都是很有可辯的余地的。

但是,禮部和戶部,雖然都站了出來,可卻明顯態度並不那麽堅定。

往日裏,這種事情七卿們不吵一架,是決沒個結果的。

這次大佬們卻個個和和氣氣的,有矛盾爭吵,也就停留在侍郎的級別,連內閣大學士都沒有出面,就平和的通過了朝議。

尤其是,當一些有見識的老大人復盤過整場朝會之後,驚訝的發現,這件事情當中,最關鍵,也最緊要的一點,那就是關於太子之後的發展,六部七卿,內閣大臣們,竟然沒有一個人提起。

太子是儲本,是未來的君王,是國計所系,可以說,太子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未來的社稷朝局。

這是出閣本身就值得細細討論的問題。

如今東宮才勉強剛滿三歲,此時出閣,會不會過早?

要知道,無論是內閣大臣,還是翰林學士,都是飽讀詩書之輩,一旦有成為東宮教導的機會,必然會傾其全力。

宮裏的開蒙,就是單純的識字,了不起就是熟讀百家姓,千字文,若再加些唐詩宋詞之類的,就已是十分重視了。

但是,這些翰林們來教,可就不一樣了。

倒不是說他們會刻意的給東宮太大的課業壓力,而是他們本身見識廣博,熟讀經義,即便不主動去講授,平時的授課當中,也不自覺的會帶出一部分,旁征博引的,無形當中,就會讓課業的壓力變大。

再就是,大明雖然重視嫡庶,但是卻更重人倫,母子之情乃是天性,不可違背,因此,一應的皇子皇女,在出閣讀書之前,都是交由生母親自撫養,哪怕這個生母出身再卑微,也是一樣的。

所以,即便是孫太後再擔心孫子,在慈寧宮養了一段時間之後,也得送回周貴妃宮裏。

可是如今,東宮出閣,就代表著需要遷居別住,這是禮制的要求,相對的,太上皇即將歸京,作為太上皇的後妃,周貴妃也必須遷居南宮。

雖說東宮和南宮相距不過一道東華門,但是,畢竟分居兩處。

太子幼弱,卻要母子分離,這一點是否悖逆天倫?

這也是一重大殺器!

但是,也沒有人提,這才是最怪異的地方。

老大人們驚訝的發現,作為大明戰鬥力最強的禦史團體,竟然在這次朝會上,集體失聲了一般。

不得不說,怪異的很……

慈寧宮。

孫太後雖然不算是個雷厲風行的人,但動作也算是快的,短短幾日的時間,她就已經將太子接到了慈寧宮中,並且備好了一應的人手器物,準備著就著幾日,就打算開始為太子授課了。

當然,授課的人不可能是孫太後自己,而是一個內書房的宦官,名為覃昌。

應該說,孫太後也考慮到了王振之事的殷鑒,所以,她在挑人的時候,十分謹慎。

這個覃昌,今年三十多歲,同樣是個落第的秀才。

不過,和王振不同的是,他入宮之前已經成家,和王振為了謀求機緣入宮不同,覃昌之所以入宮,是因為自己的妻子生了重病無錢醫治。

宮中招收宦官,是會給一筆銀兩作為補償的,為了給妻子治病,覃昌這才選擇了自閹入宮。

單這一點,就足夠孫太後高看他一眼。

入宮之後,覃昌因為熟讀經書,所以被送進了內書堂兩年,此人雖明敏機變,但卻不好鉆營,謙虛謹慎,絲毫無驕矜之氣。

正因於此,孫太後才選了他,過來給太子授課。

而且,出於謹慎考慮,她還特意將授課的地點放在了慈寧宮,方便自己時時看顧。

除了授課的人選之外,其他方面,孫太後也做了準備。

她心裏知道,朱祁鈺不可能這麽好心,讓太子一直安穩下去,就她自己來說,能夠顧及到的只有內宮。

生活起居方面,自然是萬貞兒負責照顧太子,這個宮女,也是知根知底的,孫太後自然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