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新的使團(第2/2頁)

除了朱鑒之外,另外的兩個人也頗有意思。

李實是自己上本要求出使,羅綺則是刑部尚書金濂舉薦的。

要知道,這次的使團和前次不一樣,上一次是直接在廷議上就點了人。

但是這一次,在確定副使的時候,朱祁鈺卻沒有明確表示,所以,朝中大臣基本上都各自舉薦了人選,甚至還有不少自告奮勇的。

這些人裏頭,當然是有像朱鑒這樣一心想要迎回太上皇的人,但是更多的,是盯住了這樁功勞。

朝臣們都是人精,這一次的談判過程當中,天子的種種支持,以及瓦剌的態度軟化,都看在朝廷眾臣的眼中。

所以大家心裏也都有底,這一次談判大概率是能成的。

既然如此,明擺著是揀功勞的事情,為何不做?

而這兩個人,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原因只有一個。

前世的時候,朱祁鈺曾經點過他們兩人出使。

當然,最後沒有談成。

但是,對於他二人的主張,朱祁鈺卻是清清楚楚的。

在太上皇這件事情上,他們同樣是主張一定要迎回的。

但是,在其他的一些地方,他們卻和王文的看法有些相似。

尤其是李實,禦史出身,以敢言直諫聞名,單純看脾氣的話,幾乎就是一個小王文。

至於羅綺,也不是個省油的燈,給事中出身,曾經往各地做過巡按禦史,後來被調回京的頭一件事,就是彈劾自己的頂頭上司,左都禦史陳鎰徇私提拔屬吏為知府。

挑這兩個人過去做副使,朱祁鈺相信,整個談判的過程,一定會讓某太上皇印象無比深刻。

當然,隨同使團一起離開的,還有以兵部尚書身份總督兩邊軍務,前往邊境調查羅通一案的於謙。

不過,朝中諸多大臣,更傾向於於謙不是去查案,而是去邊境坐鎮,給迎回太上皇加上一層保障。

不然的話,倒賣軍器的案子再大,兩個已經注定要死的人,又怎麽能勞動於謙親自過去。

遙遙望著使團的車隊消失在遠處,朱祁鈺的神色平靜,不起絲毫的波瀾。

片刻之後,舒良的聲音在背後響起。

“皇爺,奉口諭,豐國公李賢,靖安伯範廣,禮部尚書胡濙,兵部侍郎俞山等數位大人,已在武英殿侯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