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互市(第2/2頁)

要說和別的部族互市最為頻繁的,不外乎是前宋之時,但是前宋的覆滅,也給了大明的朝臣,一個強大的警示。

雖然說,前宋之亡並不能完全歸咎於這一點,但是終歸是有很大關系的。

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關內的民族因為占據著最優渥的生存環境,天生就會被關外部族覬覦。

在中央王朝強盛的時候,關外部族自然是蟄伏下來,苟延殘喘。

但是一旦他們變得強大,或者是中央王朝出現動亂而變得衰弱,他們一定會在第一時間朝關內進發。

所以歷朝歷代,實行的邊境政策無非就兩點,遏制關外的發展,保持中央王朝的穩定。

無論是戰爭,還是禁止互市,都只是抑制關外部族變得強大起來的手段而已。

鹽,茶,鐵,糧,甚至是布匹珠寶,這些物資在大明境內司空見慣,但是在草原上,卻是難得一見的好東西。

一旦這些物資足夠,蒙古的部族可以迅速獲得發展,變得強盛起來。

這才是大明不開互市的根本原因所在。

至於所謂的自矜上國,不願自降身份和外族交易,不過是民間謠傳罷了。

大明在洪武和永樂時期,其實曾經嘗試過,針對跟大明關系較好的少部分部族,有限程度的開放互市。

但是結果很不好。

大明的商人們,因為跋山涉水前往邊境展開貿易,而且交換過後,需要運回內地周轉,成本很高。

再加上大明處於貿易的優勢地位,這些商人通常將價格都定的很高,數倍於內地的物價。

因此,有很多的蒙古部族,往往會選擇鋌而走險,搶了東西之後揚長而去。

甚至到了後來,這些部族根本就不再交易,而是直接帶著騎兵過來擄劫市場。

這麽一鬧,商人們人人自危,不願意拿性命冒險,再加上朝廷本身就擔憂互市會讓蒙古部族發展過快,威脅到王朝安危。

朝廷,民間,兩方都沒有意願,這互市自然也就開不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