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殺氣騰騰(第2/2頁)

“同時,為安穩各守將之心,我各隘口可堅壁清野,放棄部分不重要的隘口,每兩到三處隘口合並守備,如此兵力短缺可解,賊虜以擄掠為主,若遇空城,只能悻悻而歸,若也先趁此機會大軍出動,則可命孫安所率大軍迅速增援。”

老侯爺說的殺氣騰騰,讓殿內群臣都一陣無語。

應當說,在此戰之前,瓦剌和大明的關系,都還是不錯的。

雖然不斷有小規模的摩擦出現,但是作為正式向大明稱臣納貢的蒙古部落,整體的關系還是不錯的。

反倒是瓦剌自己的內部之間,因為水源,草場等原因,常常大打出手。

出於這個原因,瓦剌有不少小部族,都不斷地在向大明內遷。

對於這些小部族來說,內遷的好處有很多。

首先,大明邊境附近,有不少地方水草豐美,對於遊牧而居的他們來說,是很好的草場。

其次,雖然大明一直沒有開放互市,但是依然有不少商人鋌而走險,願意越過邊境交易,只不過要橫跨數百裏的邊境,大明官軍又會不定期的巡邏,所以他們往往不會太深入。

將部族搬遷到邊境附近,暗中交易也方便的多。

除此之外,每逢秋冬時節,或是部族在相互交戰當中失利,資源短缺的情況下,這些部族也會組織起族內的青壯,偷偷越過邊境,到大明的村鎮當中劫掠。

出於大明和瓦剌尚處於和平期,這種小規模的劫掠,雙方都是默認不管的。

當然,這個不管是雙向的,即大明不會因為被劫掠而去找瓦剌理論,但是如果在劫掠是遇到了巡邏的官軍,被當場打殺,或者是被當地百姓組織的民兵當場打死,瓦剌也自己認栽。

長久下來,大明的邊境線上,其實有不少的瓦剌小部族在繁衍生息。

老侯爺的意思很簡單,他們劫大明的,大明就劫他們的,不僅要劫,而且要連他們部族都直接滅掉,狠狠的給瓦剌一個教訓。

當然,這種做法,和聖人理念是違背的,所以立刻就有大臣站出來反對。

“陳侯此言差矣,我大明禮儀之邦,豈能與虜賊行徑一般無二?”

說話的是內閣大臣陳循,他出身翰林院,對於這種事情十分敏感。

面對陳循的質問,陳老侯爺倒是淡定的很,道。

“這話你不妨跟邊境常年被劫掠的百姓去說,這個法子並非本侯所創,官軍早已有之。”

“何況我大明如今也瓦剌是敵對狀態,兩軍交戰,自然是什麽法子有用,就用什麽法子,禮法大義用不到戰場上!”

這話倒是不假,大明到如今還沒有完全褪去驍勇之氣。

邊關的百姓民壯,受了劫掠之後,只要抓到活口,就會逼問出該部族的所在之地,趁夜摸過去,同樣打砸燒掠一番。

不只是百姓,很多邊將也常常帶著手下的官軍脫掉軍服去幹這種事。

只不過最多是掠些東西,沒有擺到明面上,也沒有老侯爺說的這麽狠罷了。

然而這頭按下,另一頭又浮起。

左都禦史陳鎰上前道。

“陳侯所言,固然有幾分道理,我各隘口若合並守備,則原本的防禦網絡必然出現漏洞。”

“何況如今局勢殆危,我大明並不占優勢,哪怕最終要開戰,但只要能晚一日開戰,我等準備便能充裕一分。”

“貿然行此險事,劫掠部族,若激怒也先,一則有損我禮儀之邦氣度,二則,若也先因此而即刻舉兵,對我大明亦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