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有人撐腰

大明的武臣體制和文臣不同,這一點主要體現在中央部門上。

在中央機構的設置上,文臣有六部,都察院,還有各寺,院,監,以後還有內閣,但是武臣的中央機構,始終都只有一個,那就是五軍都督府。

五軍都督府掌軍旅之事,統領各地都司、衛所,主要負責選派將領出兵平叛,操練官軍,管理屯田,軍籍,以及推舉中高階的將領。

相比之下,兵部則是把持著調兵權和低階將領的任命權,二者相互制衡,將兵權統一在皇帝的手中。

有明一代,五軍都督府的權力其實是在不斷被削弱的,這一點,在正統年間就已經開始漸漸出現苗頭。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自三楊主政以來,對於五軍都督府的正印官選授的已經越來越少了。

這其中原因復雜,既有三楊刻意打壓勛戚的成分,也有避嫌的成分。

畢竟三楊在朝中已經是如日中天,如果再出手選授五軍都督府的掌印都督,未免讓人猜忌圖謀兵權。

因而在三楊時代,沒有增加任何一位實授的都督級別武臣,要麽是有權無職,如郭晟般直接以勛戚之身暫時掌事,要麽是如楊洪一般,鎮守地方的大將虛授,並不實領。

這就導致了這次土木一役,勛戚一脈死傷殆盡,尤其是二代勛戚死傷之後,五軍都督府竟然沒有一位正印官可以站出來。

不然的話,也不會如此輕易就被兵部奪了京營提督大臣的提名權。

至於李賢,則是一個特例,他的都督之職,倒是實授,但是並非是實授的京師五軍都督府,而是實授的南京五軍都督府。

事實上,這是勛戚的慣例,年老之後,要麽待在京城裏頭,當個閑散勛貴,要麽往南京去統兵,順便養老。

李賢原本是前軍都督府的都督,但是就在今年,按照勛戚的計劃,他作為二代勛戚,開始逐漸向三代勛戚交權,於是被轉調到了南京五軍都督府。

當時李賢剛好生了場病,好了之後又遇上天子親征,於是便一直留在了京師當中。

這也是他今天能站出來的原因。

五軍都督府和文臣體制不同,文臣的六部七卿,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但是五軍都督府雖然名義上是分的清清楚楚,可這些年,因為實授的都督太少,所以已經不大分是哪一府了,統稱為五軍都督府都督。

但凡是實授的都督,按照朝廷的需要,隨時轉調到不同的府中掌事,但是都是正印官。

所以雖然是李賢是南京中軍都督府的都督,但是因著這個慣例,他還是有權力來提名五軍都督府的都督人選的。

當然,只是提名而已,想要通過朝議,還是要經過文臣,勛戚和天子的三方認可的。

當下的情況,李賢既然敢提名,勛戚這邊自然是早就商議好了,而天子不在京師,所以實際上要解決的,其實就只有文臣。

但是這恰恰是最難解決的……

左都禦史陳鎰最先出列,道:“殿下,廷推之事自有規制,五軍都督府都督事涉重大,不可輕授,豐城侯若有此意,當會同兵部提前商議,再行廷推,豈有朝會之上,突然發難之理?”

接著開口的是大理寺卿俞士悅。

“殿下,當此危急之時,當上下一心,勛戚一脈為保京營之權柄,擾亂廷推,欲挑起文武爭端,實乃圖謀不軌,臣彈劾豐城侯李賢,囿於權術,不顧大局,請殿下治罪!”

這可不同於剛剛的小打小鬧。

如果說顧興祖等人治不治罪,在文臣中的大佬們看來無關緊要的話,那麽五軍都督府,就是絕不可讓步的存在。

每一個五軍都督府的實授都督,在朝局當中的份量,都足以和九卿媲美,那可是實打實的實權!

甚至於在涉及軍政事務的時候,這些實授都督的份量,足可以抵得上七卿。

別的不說,對於中高階將領的選用,一旦會推,除了九卿之外,有資格參與的,只有實授的都督和都督同知。

李賢的這句話,不亞於在文臣當中提議,要一次性選授三個六部尚書級別的大員。

這對於文臣們來說,豈有同意之理?

因此這次文臣一脈,一出手就是兩個九卿級別的人物,陳鎰指責李賢破壞廷推的規矩,搞突然襲擊,俞士悅更是直指李賢此舉,是在搶奪京營提名之權。

要知道,京營提督大臣,只是差遣,並非官職。

這次廷推,雖然是廷推京營提督大臣,但是實際上廷推的是五軍都督府的都督,畢竟朝廷慣例,只有加五軍都督府的都督銜,才能提督京營。

之所以要把京營提督大臣放到廷推上來,無非就是因為,如今的京城當中,沒有一個實授的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