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284 為攘夷狄,甘舍此軀(第2/2頁)

就如她從上虞縣出發時的勇氣與信念一樣:我,不作威福,不結私交,為攘夷狄,甘舍此軀!我,是俠女祝英!

寅正,鼠從王葛臉上踩過,被踩醒了。

也好,瞬間不困了。她剛把行燈點亮,老亭吏就聽到輕微的動靜,也醒了。院門特意留出道寬縫,他連咳兩聲,王葛過來,低聲道:“我習慣早起,阿伯不用管我。”

“快忙你的,快去。到早食的時候我去取,你啥都別管。”

“是。”感激的話不必一說再說,王葛要在上午制完模圖和模器,必須抓緊每刻時間。說好了下午去郡署,就不能食言。

另外,她還要多畫一物,就是後世人人熟知的風箏。王葛知道祝英去打仗了,自己無法報恩,就將這份恩報於其余兵卒,報於各防戍營寨、亭驛。

現在晉朝尚無“風箏”一說,能飛於天的木制風箏,仍沿用最早的叫法“木鷂”;竹制風箏叫“木鳶”或“木鵲”;紙糊的叫“紙鳶”。

不管什麽叫法,都不允許私人的肆鋪或貨郎售賣,只用於軍事防戍。這些都是桓真告訴她的,在會稽郡時少見紙鳶,從進入兗州後,沿途多了起來,驛站會將紙鳶放飛很高,旅人遠遠瞧見就安心了,知前方安定。

可是夜間呢?旅人是瞧不到的。如果城池有變,夜晚也無法靠紙鳶向外傳消息。直到五代時期,一位叫李鄴的官吏在紙鳶上綁了竹笛,風吹如箏音,才有了“風箏”的稱呼。

2006年,風箏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惜的是,盡管濰坊的風箏節世界聞名,但關於風箏制作的古文獻很少。

王葛前世學制竹時,做過不少大型的風箏,那就由她開始,多為這個新晉朝的後世,留一些風箏記載與傳說吧。

飛轅車制作標準復雜,為避免水文字嫌疑,不寫具體了,感興趣的書友可自行搜索。

另外,我知道傳遞信號的方式多種多樣,因為本文宣揚非遺傳統文化,所以主角制風箏,不制國外的,比如通信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