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 凱子心態崩了

戛納電影節創建於二次大戰時期,如今已有近半個世紀的歷史,雖然不是這個世界上最悠久的電影節,但一定是這個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電影節。

歐洲三大,法國戛納、德國柏林、意大利威尼斯,無論如何並稱,但在眾多影人的心目中依舊是有微妙的差別的。

歐洲三大電影節當中,意大利威尼斯電影節創辦於1932年,創辦時間最早,所以也被稱為“國際電影節之父”。

在創立之初,威尼斯電影節的目的就是為了政治宣傳。直到二戰後,威尼斯電影節才開始脫胎換骨,更加注重電影本身的藝術特質,並且一直努力遵循著嚴格的藝術傳統。

而古板、政治色彩濃厚,一直是柏林電影節給人的印象。

七八十年代開始,好萊塢電影大舉入侵歐洲電影市場,柏林電影節為了辦出特色,主張“反好萊塢”式的電影,關注那些低成本的藝術片,特別是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作品。

章藝謀的《紅高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獲得了1987年的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過於關注枯燥的文藝片,與電影本身的商業屬性就存在一定的矛盾。

與柏林和威尼斯電影節的做法不同,戛納電影節創辦時間雖晚,並且同樣專注於文藝片,但戛納電影節明顯更有想法。

它本來的舉辦時間跟威尼斯電影節一樣,都是在每年的9月份,但為了區別於威尼斯電影節,主動將舉辦時間變成了每年的5月份。

不僅如此,戛納電影節也是三大電影節當中最先和最積極擁抱商業的,電影節組委會每年會邀請大量品牌商贊助,逐漸發展起了比柏林和威尼斯電影節更加廣闊的國際電影交易市場。

片商和藝術家們來到戛納,除了因為這裏能夠帶給他們榮譽和關注度,這裏所能夠提供的交易平台和宣傳空間同樣是他們所看重的。

所以在定位和實際操作上,戛納比柏林、威尼斯擁有了更多的話題性。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理位置。

威尼斯是水城,很難找到整塊的土地來舉辦大型電影節,舉辦電影節的lido島已經是威尼斯唯一可以開汽車的島。

每屆電影節開幕,交通都是世界各國影人頭疼的麻煩。

也因為這種情況,造成了威尼斯電影節的舉辦規模很難跟盛大兩個字沾的上邊。

柏林雖然是德國首都,但柏林電影節的舉辦時間是每年2月份,柏林的緯度與中國東北持平,地處北半球,2月份是一年當中最冷的時間。

光是氣溫這一點,就是電影節先天的最大不足。

而法國的戛納瀕臨地中海之濱,擁有5千米長的沙灘。

“精巧、典雅、迷人”是所有國際影人對於戛納的集體評價。

尤其是戛納電影節舉辦的5月,是戛納一年當中最美麗的季節。

所以無論是電影節的定位,還是自然地理條件,這也就造成戛納在三大電影節中一枝獨秀。

在《美麗人生》之前,中國第五代導演曾在戛納電影節斬獲過不俗的成績。

章藝謀的《活著》摘得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等獎項,程凱歌的《霸王別姬》摘得了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在不少國人和影人的心目當中,戛納電影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應該是僅次於奧斯卡金像獎的。

幾位國內的導演在戛納摘得大獎,一直就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

此次《美麗人生》在戛納電影節上展示出了極具統治力的表現,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演員……

本屆電影節的重量級獎項幾乎被這部影片包圓,縱觀世界影史,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影片屈指可數。

這部電影的導演羅伯托·貝尼尼國內的民眾並不熟悉,但這並不妨礙大家聽到這個消息後的喜悅。

因為這部電影正是改編自林為民的小說《無論如何,人生是美麗的》。

繼《霸王別姬》之後,林為民小說改編的電影再度橫掃戛納電影節,這無疑是個極其具有話題度的新聞。

消息傳來,國內不少報紙和電視台紛紛報道,配合上還沒過去風頭的普利策獎,再次讓國內的老百姓從林為民那裏汲取到了源源不斷與有榮焉的自豪感。

電影得獎後,邁克爾·菲利普斯和羅伯托·貝尼尼第一時間聯系林為民,告訴了他這個消息。

在電話中,邁克爾·菲利普斯暗暗戳戳的讓林為民幫著在國內疏通一下,給《美麗人生》爭取到可以分賬的資格。

94年廣電部出台文件,要每年引進10部國外優秀影片,這些電影不同於以往引進電影的買斷方式,而是可以參與到票房分成當中。

《美麗人生》是林為民的作品改編的,他本人享有收益分成,在不違反原則和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他當然也希望可以多些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