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布老虎叢書

1993年1月,繼下半年的《南都周末》“虛假新聞”事件之後,中國新聞界又出現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大事件

——包括《參考消息》《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解放日報》等多家中央級報紙紛紛改版和擴版,在之前幾十年一貫制的版面上,改版為更適應市場發展的樣式。

《參考消息》是1931年11月在瑞金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時創辦的一份重要的資訊報紙,在1993年之前一直是四開四版,從1993年1月1日起擴大成四開八版。

《光明日報》是中共中央機關報之一,創刊於1949年6月,1993年提出“變科教文報為綜合性報紙”的改版措施。

《經濟日報》於1983年1月在BJ創刊,是中國第一份關於經濟生活和資訊的專門報紙,創刊十年後的1993年,在原有基礎上增添了版面。

從新中國成立一直到八十年代末期,文學乃至文化發展離不開各種報紙刊物尤其是文學期刊的傳播能力。

從84年各類期刊“斷奶”,再到今年各大報紙改版,無非都是吃慣了“皇糧”的報刊雜志們或主動、或被動的走向市場經濟的深處。

有了這些中央級報紙的先導,各省、市等各級報紙也都紛紛加入了改版或擴版的進程當中。

這些報紙除了保留原有風格和版面外,最大的變化是創辦副刊和周末版,如《中華文化報》創辦《文化周末》,《BJ日報》創辦《京華周末》,《中國體育報》創辦《新周刊》,《中國婦女報》創辦《伴你》,《BJ青年報》創辦《青年周末》等。

這些副刊和周末版,除了刊登必要的新聞、政論、思想、文化內容外,大大增加的是鋪天蓋地的廣告和軟性的文化娛樂內容。

這種改版和擴版的舉措,用業內的行話說就是“以報養報”。

除了報紙,文學期刊的更名和改版也逐漸形成潮流。

魯東省文學研究所於1985年創刊的《文學評論家》,改名為《文學世界》,由純粹的文學評論刊物變成了以綜合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主的刊物。

《冀北文學》改名為《當代人》……

等等這一類的改革事件顯得層出不窮。

也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似乎一夜之間,報紙、雜志不改個名字、改個版面,好像就跟不上潮流了。

你的聲明裏要是不強調一下“綜合性報紙”或者“綜合性雜志”這幾個字,那就是沒有市場經濟頭腦,沒有發展格局了。

面對外界紛紛擾擾的變化,國文社旗下的幾份刊物如同千年老龜,巋然不動。

倒不是大家不想動,全國幾十家報紙、雜志齊齊改版、擴版,說這幾份刊物的負責人心裏不發毛是不可能的。

可他們心裏只是起了個念頭,還沒等張羅這件事呢,就在會上被林為民這個總編輯潑了好幾盆涼水。

“那都是快活不下去的人家才改版呢,好人誰沒事改版?”

“現在是銷量斷崖式下滑了?還是讀者群情踴躍提要求了?”

“市場沒反應,讀者沒反應,你們激動個什麽?”

“看著人家拉屎,自己屁股也癢癢?”

“拍個腦袋想個破主意就叫改革了?”

……

在會議室裏被林為民拎著腦袋一頓罵,國文社刊物的主編都清醒了不少,大家臊眉搭眼的互相望了望。

挨罵不可怕,一堆人挨罵就更不可怕了,約等於沒罵。

不過大家私下難免腹誹,當了兩年總編,林為民這小子是越來越不尊老了。

會後,程早春來到林為民辦公室。

“聽說你在會上大發神威了?”

“誰又告我的刁狀?”

程早春搖頭,“沒人告你的刁狀,我就是聽說了你們開會的情況,過來問問。”

才怪!

一幫五六十歲的人了,被自己這個小年輕開會訓了半個多小時,這幫人沒情緒才怪。

不過真不怪他生氣,“這幫人,聽風就是雨。以為改革是過家家嗎?”

林為民的話讓程早春深感欣慰,他對於改革這件事一向是謹慎小心的,前兩年他還擔心林為民年紀太輕,太過銳意進取,跟他的理念有沖突。

可現在看來,自己沒看錯人。

為民這人啊,少年老成。

“治大國如烹小鮮,我們國文社雖小,可也不能一味急躁。”程早春說道。

林為民瞥了程早春一眼,這是拿話點我呢!

“改革沒問題,但是不能胡改,更不能跟風改,必須要有的放矢才行。”林為民回應道。

程早春太了解林為民了,一聽這話忍不住問道:“你又打算起什麽幺蛾子?”

“什麽叫幺蛾子?這叫審時度勢,迎合市場。”

“直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