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章 一切的起始,恐怖的黑箱量子實驗

大概是一分鐘,又或是十分鐘,一小時,在命運光錐之內並不存在時間這種東西,這裏是時空的夾縫,一切的起始與終末。

整整一千多年的回溯並非是那麽容易的事情,即便只是萬畝大小的土地,也已經到達了林恩所能承受的上線。

好在時間線很快便推演到了聯邦歷2549的十月三號。

他死亡的那一天!

周圍的畫面瞬間定格,行走的人群、轉動的機器、空氣中躍動的水分子都靜止在原地,就如同一副特殊的畫卷,直到林恩拍了拍手,定格的時間才流動了起來。

下一刻,大廳的門被推了開來,上百位身著防塵服的科研人員一同進入了實驗室內,林恩清楚的看到過往的自己赫然在列。

林恩也跟隨著他們走進了實驗室,內部的空間很大,中央的更是被分割出了一大片的真空實驗區域,以避免遊離的分子對實驗的結果進行幹擾。

所謂的黑箱實驗並非真的是在一個黑匣子中進行,‘黑箱’只是隱喻,畢竟量子級別的反應是無法用肉眼進行觀測的。

整個實驗是在AI智能的操控下進行,也唯有人工智能能夠做到如此精確的掌控與數據監測。

而實驗的最終目的則是為了找到導致量子坍塌的真正因素!

雖說人為觀測會導致量子概率坍縮是數百年前便已提出的理論,也有著大量的實驗進行佐證,但聯邦的不少科研工作者依舊試圖推翻這一點,又或者說是想要找到量子概率坍縮真正的原因。

比如一位研究量子學的聯邦院士就認為,促使量子概率坍縮的,絕不可能是觀測本身,而是高於一定頻率的能量幹擾。

畢竟所有的觀測行為都會不可避免的對量子造成影響。

並且一個物質的質量越大,其波動性就越不明顯,這也是有力的佐證。

只是以往沒有他們足夠合適且精確的儀器可以確認這一點罷了。

所以新世紀以來,隨著量子觀測技術的突破,類似的實驗就越來越多,不過一個關鍵的問題卻依舊困擾了科學界數十年。

那就是如何將觀測與幹擾區分開,一部分科研人員覺得應該要盡可能的降低觀測設備的能級,只要這種幹擾足夠小,他們便能夠在量子概率不坍縮的情況下觀察微粒子的狀態。

另一些量子研究員則是對幹擾論嗤之以鼻,轉而在觀察者上下功夫。

既然人類的觀測能夠影響到量子的坍縮,那哺乳動物、昆蟲甚至是單細胞生物呢?

觀測的界限究竟在哪裏?

但無論是哪一種流派,都需要做一件同樣的事情,那就是將輸出的過程搞得盡可能復雜,黑箱由此而來!

這種特殊的儀器,只有在量子概率處於定格的情況下才會運轉,一旦量子概率重新變得混亂,儀器就會自動停止。

在整個實驗的過程中,一切都是交由獨立AI完成,並不鏈接外界的網絡,實驗過程所產生的所有的數據也都會全部刪除。

之所以要做的這麽嚴謹是因為二十年前就有人做過類似的實驗,將所有的實驗資料封存起來,等到十年、二十年後再打開,妄圖以此規避量子坍縮。

結果只要他們選擇記錄數據進行儲存,無論是否選擇現在觀看,量子概率都會一直處於坍縮狀態,偶爾一兩次混沌概率,往往不等研究人員開心,就被會AI告知儀器出現了問題,數據資料根本就沒有被記錄進去。

所以未免影響到實驗的輸出結果,後續的實驗幹脆將數據直接刪掉。

這樣做雖然麻煩了一些,但的確有效,經過了一年多的繁瑣實驗,他們已經確認了一部分大型哺乳動物在‘查看’了智腦輸出的實驗數據後,能夠導致量子坍縮,讓量子檢測儀器持續運轉,而接受實驗檢驗的所有昆蟲都不能。

所有參與實驗的生物都無法理解這些實驗數據的意義,所以觀測肯定和是否理解這些數據含義無關,沙爾懷疑觀測的界限很可能是生物是否具備基本認知能力。

“第一百三十七號生物實驗準備!”沙爾開口吩咐著。

在獨立AI的操控下,所有的準備工作在十五分鐘之內便以盡數完成,這次的實驗體是一只考拉,同樣被困在一個黑箱之中,所有的實驗數據都會以圖像的方式呈現在對方的面前,並在實驗結束後將所有數據刪除。

至於沙爾等人,只需要看一看在這個過程中儀器是否在運轉,就能知曉黑箱內的量子概率是否發生了坍縮。

這和雙縫隙幹涉實驗是一樣的道理,只要不觀測過程,僅僅知道輸出的結果,量子概率便不會坍縮。

在確認一切就緒後,沙爾鄭重的按下了激活量子儀器的按鈕,在所有人忐忑的目光中,儀器十分順利的運轉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