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改變(第3/4頁)

潤和帝想了想,這麽多譯語人確實夠用了,那上山學什麽呢?

鄭院長和金老小聲說道:“我們的科技與制造水平,領先大郢實在太多,科研也好,精進也好,都離不開器械和儀器。他們就算學了,下山後兩手空空,什麽都做不了。”

“相當於學了屠龍之術,對改變民生沒有任何益處。”

金老同意鄭院長的說法:“總要學些能立刻派上用處的。”

潤和帝聽不懂。

守在一旁的譯語人翻譯起來也有些慢,好不容易翻譯結束,立刻小心翼翼地觀察潤和帝的臉色,並隨時準備跪下。

潤和帝卻連眉頭都沒皺一下,把翻譯的話翻來覆去地琢磨許久,神情從復雜漸漸變得明朗,又像下了什麽決心似的:“確實是孤思慮欠妥。”

“不知,各位醫仙可願意傳授醫術?”

鄭院長也犯難,學醫本來就難,五花八門的醫療器械更是大問題,想要在大郢做平替都非常有難度。

現代醫學源於西醫,但早就在本土化的過程裏中西結合,與國外的西醫有不小的差別。

就像安主任學的中醫,也學過西醫,現在運用的檢查和治療方法也是中西醫結合,取雙方的長處,但也有理念不同打架的時候。

“不能?”潤和帝覺得如果連醫術都學不了,其他的更加沒指望。

鄭院長指著搶救大廳裏的各種醫療設備和耗材:“這些,大郢的工匠做不出來,就算帶下山使用後也需要科學分類回收,不然可能成為致病之物。醫療垃圾處理尤其重要。”

潤和帝像癟了的皮球,差別太大,這可如何是好。

雙方一度都非常沉默。

忽然,潤和帝的眼中有了亮光:“不教習也可以,只要允許大郢的國子監學生們分批上山參觀、能像譯語人那樣見識飛來醫館,也是可以的。”

鄭院長和金老覺得,這和現代大學生出國留學、在職醫護們進修學習的原理相同,雖然差距很大,但能在學生心裏放下種子,總能有些改變。

當然,也有些人回國後眼高手低,但有更多人踏實工作、認真生活。

潤和帝努力爭取:“不求學得多少,只求見多識廣。”

“每年都有新羅、渤海國等國家送出的學生們,進入國子監學習,大郢國都城比他們各自的家鄉強盛許多,但也不影響他們的學習。想來,大郢學子也可以。”

鄭院長和金老有些猶豫,這個口子一旦打開,會有更多大郢人進入醫院,意味著兩邊相對孤立的致病微生物,獲得更多的致病機會。

醫院從來不是學習的好地方,而是增加生病機會的地方。

“網課”兩個字,同時出現在鄭院長與金老的腦海,醫院全體的手機、筆記本電腦、多媒體會議室的存量視頻肯定不少,但是語言不通這個問題始終存在。

金老微微一笑,這種事情自然是交給譯語人組,以及譯語人組的組長魏璋,幾日不見甚是想念。

於是,金老與潤和帝極為認真又細致地討論了“上山留學”與“網課”的利弊,並將這份影響甚大的計劃,落實在紙上。

首先,為了鋪開“網課”,國子監的學生先要學習大郢與普通話文字的差異與轉化,在考核合格的基礎之上,才有可能上“網課。”

無庸置疑,最適合進行這種教育的,除了金老就是魏璋。

金老坐輪椅出門多有不便,魏璋就是不二人選。

就這樣,平平無奇的三月初八,多雲到有些陰暗的一天,在東宮忙碌的魏璋,接到了潤和帝的視頻通話,即日起,成為國子監六個分院學生的普通話老師。

魏璋無語望蒼天,仿佛憑空遭雷霹,這是什麽樣的無妄之災?!

國子監六個分院,分別是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各有分科。

負責管理國子監是國子監祭酒,從三品的高官,姓盧名豐,是盧澹的三伯,大郢著名的博學家。

也是這一日,一輛馬車停在國子監門前,魏璋捧著筆記本和手機下車,見人就問盧祭酒在哪裏,最後終於在藏書閣中找到他。

相較於國都城其他人,盧祭酒是極少數知道魏璋實力的人,望著筆記本和手機,只是有些不解,並沒有其他人眼中明顯的輕慢。

魏璋打開筆記本,給盧祭酒現場連線潤和帝,在國子監開設普通話課程,六院學生自由選擇是否上課等問題,在連線過程裏落到實處。

而手機裏是一張潤和帝任命魏璋為普通話老師的手信,以此作為上課憑證和資格。

與此同時,作為非常有算計的魏璋,見縫插針地向潤和帝要了三名譯語人當助教,希望能大大地減輕自己的授課壓力。

等盧祭酒將消息張貼到六院公告欄後,各院內的學生都炸開了鍋。他們每天都能看到飛來醫館,甚至有些人還親眼看到“天梯”在夜晚瞬間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