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 急需高級抗生素(第2/3頁)

記憶力強人的直接用腦子記,有些膽子小的忙著找紙筆再寫下來。

有了這個補液原則,陳棋再一步步按思路走下去,果然順暢多了。

“陳麗,楊秀秀,你們先給病人把鹽水掛上,具體多少輸液量,我再算算。那誰,你的筆和紙借我用用。”

看到陳棋趴在桌子上,開始咬著筆頭努力計算了,大夥兒都圍了上來。

就連弗裏敦國立醫院的醫生們也都躍躍欲試,畢竟在他們的思維觀念裏,補液量多少,跟你需要輸入的針劑數量有關。

比如你要用到5鐘藥,那就掛5瓶水唄,液體僅僅是當作融媒在使用。

他們是知道理論上補液的重要性,但實際上平時在臨床上根本就不是很注意。

現在看到燒傷病人需要補多少液體,什麽種類都需要嚴格計算,一個個都驚訝同時,也佩服起陳棋的嚴謹來。

家屬們伸長了脖子在窗戶口瞧熱鬧,越瞧越不爽了,好嘛,讓你治病救命,你們他娘的咋寫寫畫畫起來了?

這是搶救室,不是文化沙龍呀,醫生們你們做個人吧。

陳棋不管別人怎麽想,嘴裏一直在默念:

“傷後第1個24小時,預計補液量(mL)=燒傷總面積(%體表面積)×體重(kg)×2.6mL(膠體與電解質之比為1:1,各為1.3mL)+2000mL水分。

復蘇的前2~3小時,可視情況將第1個24小時液體總量的1/2快速補充,另1/2於余下時間均勻補充。

傷後第2個24h預計補液量(mL)=燒傷總面積(5%體表面積)×體質量(kg)×1mL(膠體與電解質比為1:1,各0.5mL)+2000mL水分,於24h內均勻補充。”

這一套公式下來,中英文都有,別說人家黑醫生們看不懂,就連華國醫生也是一臉懵逼。

陳棋寫完,看著草稿心裏滿意極了,這多少年沒有背這些玩意兒了,居然還能想得起來,果然是幹外科的天才。

易則文忍不住了,代表大夥兒問出了心中的疑惑。

“陳院長,這,這個公式你是怎麽得出來的?”

陳棋心想我哪知道為什麽這樣?這都是專家們在長期的臨床和實驗中摸索出來的,反正肯定不可能會錯。

“別管這些,就按這個原則趕緊治療,實在不懂的,回頭我給你們補補課。你們幾個測一下傷燒面積,面積怎麽算都會吧?對,一個手掌占比1%。”

旁邊來自火腿市的小醫生不甘地問道:

“陳院長,那你能不能舉例說明,這先晶後膠怎麽理解?這個你不說清楚我們怎麽在臨床用藥呀?”

陳棋心裏腹誹,都什麽時候了,病人都快死了,還不趕緊搶救?

但自己的下屬,或者“半個學生”們有疑問,他這個帶教老師還是要耐心回答的:

“好,那我簡單舉幾個例子,先晶後膠的‘晶’是指晶體溶液,包括葡萄糖溶液、等滲電解質溶液、堿性溶液、高滲溶液等。而這個“膠”自然指膠體溶液,比如右旋糖酐溶液、代血漿、血液制品等。

先輸晶體溶液,是因為晶體溶液不會提高血液的粘滯性,有利於血液循環,防止腦部缺血性休克死亡。更不會提高血液的粘滯性,這樣就有利於血液循環,防止腦部缺血性休克死亡。

晶體溶液的溶解性比膠體溶液的要好,血液運行的阻力小,血液運行速度快。膠體物質則會增加血液的粘滯性,血液運行阻力大。所以我們需要補充血溶量時,要用先用晶狀液,這一點很關鍵。”

陳棋一邊寫醫囑,一邊給身邊圍著的年輕醫生們做現場教學。

然後大群小萌新,甚至中年醫生們,全部都低著頭,認真將陳棋的第一句都記下來,態度要多端正就多端正。

三條靜脈通道打開,液體快速輸入,速度之快,讓一些小醫生們都擔心不己。

另一個來自麗水的小醫生有點弱弱地提醒道:

“陳院長,這,這滴得也太快了吧,一口氣同時上三個輸液,滴速過快容易引起心衰和肺水腫,是不是太危險了?”

平時臨床上,醫務人員對點滴的速度控制得很嚴格,實在不知道的,也是寧可慢而不是快,就怕出意外。

陳棋這時候已經站了起來,一邊拆著導尿管,手裏活不停,一邊繼續解釋:

“那要看什麽時候呀,你們瞧這位黑人司令,都已經休克了,也就是說快死了,這時候我們補液的原則是什麽?那就是快速補充血容量,以最快的速度提升高血壓,糾正休克。

相當於要先給他的小命吊著,只有過了休克關,你才能再談後續治療,對不對?畢竟這休克一個不好,死亡率那是相當高了,無論任何時間,保命永遠都要擺在第一位。

比如腎臟吧,如果血容量減少、腎血管痙攣、溶血以及毒素作用等,導致尿少尿閉、血紅蛋白尿,甚至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這個問題如果不提前預防,你救回來也是個殘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