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的確良(第2/4頁)

這批臨時工有職工家屬,也有開了病例留在城裏的小年輕,主要負責腌制或者曬制山菜。

像蕨菜比較容易老,放一宿就會硬一截,必須當天收,當天便切去跟部用皮筋捆好,放進大缸裏腌上。等腌出了水分,再從缸裏撈出來放進木桶,灑上鹽運走。

猴腿兒和牛毛廣就是另一種處理方法了。

這兩種菜身上都有毛,都不能腌,要曬,出口的主要是幹菜。

東西收購回來得先用水焯,撈出來搓去毛,還不能直接曬,要用手揉一遍。牛毛廣揉的時間長,猴腿兒揉的時間短,這樣曬出來的幹菜,泡水後吃起來才不會硬。

人手實在不夠用的時候,土產甚至去家屬服務隊要了一批臨時工,每天忙得熱火朝天。

附近的大小農村更是全都上山薅菜了,就連金美雲都利用休班薅了幾天,說是不少掙。

可惜沒薅幾天,她就懷孕了。這可是她繼麗華之後終於有的第二胎,何嬸兒跟何二立看得嚴,她媽也不讓她亂動,她只能望著上山的人嘆氣,說這孩子來的不是時候。

轟轟烈烈一個多月,第一批山菜終於上了開往大連的火車。

陳寄北也跟著一起去了,夏芍這才知道他看似輕描淡寫,卻在這次出口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就連胡主任都聽說了,過來串門的時候跟車主任感嘆。

“小陳這個人,我們就沒看透過。他這麽年輕就成了大木匠師傅,還是江城投一份,按理說也該到頭了。結果他還會日語,銷售也懂。咱們這邊從來就沒跟外國人打過交道,他竟然也不怯場,真不像是第一次跟人談生意。”

劉主任退休後接任釀造車間主任的胡主任搖搖頭,問夏芍:“這是誰給你介紹的對象?”

誰介紹的?當然是李家那幫大好人。

不過胡主任不提,夏芍也好久沒有想起這一家子了,自從他們下放以後。

沒錯,下放。

石科長那閨女一戴上紅袖標,第一件事就是查李家。偏偏李常順那賬又不經查,一查一個準兒。

上山下鄉還沒開始,李常順就被下放了,李寶生也受到了牽連。一家人努力從農村爬出來,想不再種地,到最後還是回去種地了,甚至過得比以前更慘。

聽說消息傳出來,李家直接跟李來娣斷絕了關系,李來娣也跟瘋了一樣,狠狠鬧了一場。

然而這是個狠起來連親爹親媽親兒子都能舉報的年代,這麽鬧顯然沒任何卵用。

因為被下放得太偏,後來夏芍就沒聽說過他們的消息了,她也沒那閑心打聽。

此刻聽到胡主任問,她只是笑笑沒說話。

胡主任就看向了墻上的獎狀,“不過你倆倒是般配,你們這省先進工作集體,也是你給拿的。”

墻上的獎狀貼了太久,已經有些泛黃了,上面的字跡卻很清晰,清晰地記錄著當初的榮耀。

市先進工作集體,省先進工作集體……不由得讓人回想起當初舉辦交流會時的熱鬧。

只可惜物是人非,老羅退休了,溫副主任退休了,車主任兩鬢也生出了白發。而因為外面局勢不好,省裏這七八年都沒再搞過這種交流活動,何況是他們。

核算員小趙還是當初帶隊參觀的,不禁唏噓,“可惜只辦了那一屆,我還以為會有第二屆、第三屆。”

誰又不是這麽想的,夏芍兩年搞出來三個配方,大家對她都充滿了期待和信任。

葉大勇甚至收藏了一份當初用來給其他廠裝禮物的紙袋,沒想到第二屆江城食品交流大會沒來,那十年先來了。大家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誰也不敢再輕舉妄動。

辦公室內一時沉寂,這些年生活得太壓抑,他們都快忘了他們還有那麽意氣風發的時光。

最後還是夏芍笑著道:“誰說沒有第二屆?以後的日子還長,說不定哪天就有變化了。”

這也就是個暢想而已,大家都跟著說是啊,誰又敢把她的話當真?

但辦公室裏的氣氛好歹好了不少,話題兜了個圈,很快又回到土產,回到了這次的出口。

一直到七月底,這次要出口的山菜才全部出完。

陳寄北從大連回來,給家裏帶了一些曬幹的海產品,再就是數塊的確良布料。

這種布料近兩年才開始時興,江城還沒有賣的,只有百貨商店裏有成衣,香港那邊來的,當地人叫港衫。夏芍還給兩個孩子各買了一件,一件三塊五。

其實要比舒適透氣,的確良哪及得上棉布,後世大家反而都在追求純棉質地。

但這年代的棉布太容易破了,很多衣服拿回來沒穿,先得在膝蓋、屁股、手肘打幾個補丁。要是從事體力勞動,肩頭也要打,的確良別的不說,絕對比棉布結實耐穿。

夏芍把幹貨送了一些給何家,布料送了一塊給孫清,“給你家大強做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