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第2/5頁)

除了科考為官外,經商甚至於和西域人打交道,都未嘗不是一條可行之路……

每每想到這裏,他的心臟便不由因激動而重重躍動。

太陽一點點升起,街巷之內的霧氣逐漸散了個幹凈,科考的時間馬上就要到了。

見他態度堅決,走在前方的幾名家吏也不再催促。

幾人背好行囊,轉身鄭重向同伴行了一禮:“那唐兄,我們就此別過了!”

他們幾人從小在宓家做事,書寫字甚至數術都不在話下。

幾人堅信自己能夠成功考取功名,假如今年不幸名落孫山,明年也要吸取教訓再來一次。

……今日離開宓府後,他們便不會再回來了。

站在門口的家吏隨之斂起笑容,他站直身擡手向相識小半生的同僚回禮道:“就此別過——”

濃霧已在不知不覺間散盡。

簡單寒暄幾句後,幾名家吏翻身上馬,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宓府。

馬蹄聲喚醒了寂靜的長街。

直到目送他們的背影消失於長街的盡頭,站在門口的家吏方才轉身回到府內。

他忍不住擡頭看了一眼懸在半天的巨日,眼眶也不知在何時泛起了紅。

幾息後,終於深吸一口氣,輕輕低喃道:“珍重。”

“隆隆”的鐘鳴響徹整座昭都。

身著黑衣軟甲的玄印監騎馬將卷題送入考場。

無數人於同一刻落筆,在卷題上鄭重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大周“掃盲”還沒有推廣多久,大部分百姓的知識水平仍不足以支持他們坐上考場。

因此這一回科考的報考人數不多,全國上下加起來也就幾萬人。

最終選拔出的官吏,也只有數百個。

——江玉珣不急著第一年便填滿基層的空缺,故沒有考上的百姓也不會因此而焦慮。

這一次科考的題目涉及學科眾多。

除了基礎學科以外,農學、地理等都有所考量。

其中最為重要的,當屬各地風土人情與當下時政。

這幾點此前從沒有書寫過,考生們幾乎都是從零開始。

在江玉珣看來,第一場科考的成績雖普遍有些不盡如人意。

但是選拔上來的人才的出身卻分布得格外均勻。

“江大人,這是篩選出來的考卷……”玄印監統領齊平沙小心上前,將糊了名的考卷放在了江玉珣的桌案上。

此次科考意在選拔為百姓做實事的基層官吏,因此大部分都是客觀題。

但江玉珣仍留了幾道主觀題,用來尋找有見地的人才。

坐在一旁的莊有梨將視線落在了那一摞考卷上,忍不住好奇地問江玉珣:“這些考卷是如何篩選出來的?”

江玉珣一邊展卷一邊隨口回答道:“考卷的客觀題已由諸位大人審閱並打出了分數,這些考卷都是八十五分以上的。”

這是第一次科考,江玉珣沒有想過直接將制度推向完善的地步,只想走出“從無到有”這一步。

因此便將客觀考題制成了百分制的考卷。

“……我明白了。”莊有梨若有所思道。

這張考卷考的是大周的國情。

在江玉珣看來,一個人不了解大周的人策回答得再好都沒有意義。

因此他便命人將八十五分以上,被列入“上等”的考卷全部收集了起來,如今便要一張張看去。

大周幅員遼闊,單單是收集各地的卷子並統一閱卷就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

仙遊宮內秋意漸濃。

天黑的時間也逐漸變早。

江玉珣和莊有梨簡單聊了兩句後,便伏案讀起了卷。

他手握朱筆,一邊看一邊埋頭在考卷上寫寫畫畫。

時間已經不早,坐在一旁幫他整理卷題的莊有梨忍不住輕輕地打了個哈欠。

同時抽空借著銅燈內的燭火看向江玉珣……眼前的人神情認真,做起事來遊刃有余。

除了日漸成熟外,身上的氣質也與陛下越來越像。

總之,變得愈發有氣場了。

……

北地戰事結束後,天子也不似過往那般忙碌。

按理來說,評卷一事自當由天子完成。

可令眾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全權將此事交給了江玉珣來辦。

甚至就連最後的三甲,也是由江玉珣排出來的。

應長川此舉無異於將無上的權威交到了江玉珣的手中。

往後大周基層官吏,又在無形之中與江玉珣多了一層“師徒”的關系。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天子似乎並不將分權一事放在心上。

但此舉卻於暗中在大周朝堂上掀起了軒然大波。

經此一事,所有人都知道:天子對江大人何止是放心?

簡直是將半張龍榻分給了他坐!

若做出這種事的是其他君主也就罷了。

可他卻是曾以專斷獨行而聞名的應長川……

每每想到這裏,就連那些遠離朝堂,不曾親眼見過江玉珣與應長川相處情景的老臣或貴族都忍不住好奇——江大人與陛下究竟是什麽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