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第3/5頁)

大周以南為尊,不但整座都城坐北朝南而建。

位於都城最南面,取“紫氣東升、有鳳來儀”之意的“紫儀門”,更是整座皇都裏最為雄偉壯觀的正門。

大周的權力中樞已暫時搬離羽陽宮,前往更西邊的仙遊宮。

但一些重要活動仍要在昭都進行。

幾日前,新制成的茶磚已輾轉從爍林郡送到了昭都。

遠道而來的使臣也打算趁著天氣還沒徹底轉涼的時候,快馬加鞭回到克寒。

按照舊禮,天子將親自由紫儀門將使臣送出昭都。

……

裝滿了茶葉、烈酒、藥物還有絲帛的馬車緩緩碾過昭都長街。

整座都城的百姓都齊聚道路兩邊,歡送著使臣的離去。

秋風吹過長街,托起了次嘉披散在腦後的長發。

眼見紫儀門將近,次嘉不由轉身看向背後。

最近這段時間,他已在大周郎官的帶領下參觀了昭都。

不但了解了此處風物,且親眼看到了大周的強盛。

離別的時間將近,他的心中竟生出了幾分不舍。

“宣克寒使臣次嘉覲見——”

內侍官的聲音自高處傳了過來,次嘉當即下馬向城墻上而去。

他鄭重地朝站在紫儀門上的天子行了一禮,末了將右手放在心口處鄭重又真誠地說:

“臣在怡河兩岸走過一遭後,更覺得克寒與大周注定只能做朋友。此行回朝後,臣定會將在大周見到的所有事物如實稟報給我克寒王。未來若有機會,克寒願與大周正式結盟,共襄盛舉!”

說著,次嘉忽然學周人那般舉手加額,再朝天子行了一禮,並雙手奉上一本金冊。

早在次嘉出發之前,克寒王便已經生出了“結盟”之意。

且不說大周率先將使臣派往克寒,本就令克寒感受到了友好與尊重。

單單是能夠“消腥解熱”的茶葉,對他們而言都是天大的誘惑。

此番親眼見識過大周的繁華與強大之後,身為使臣的次嘉終於將此書拿了出來。

應長川緩緩翻開金冊,拿出白玉璽印輕輕地蓋在了這本國書之上,並雙手交還次嘉。

——這一次,克寒的計劃與大周不謀而合。

-

周與克寒雖然還不算正式結盟,但是互送國書之後,兩地之間的往來注定要更加頻繁。

正午時分,天子率領文武百官於紫儀門上送走了這位新友。

而後,昭都的長街終於再次恢復了喧鬧。

大臣們紛紛離開昭都,乘坐馬車朝著仙遊宮而去。

只剩下應長川和江玉珣還在紫儀門上靜靜地凝望著遠方。

“真高啊……”江玉珣忍不住跺了跺腳,仔細感受磚土的余顫。

紫儀門由黃土夯築,成並加以磚壁包裹。

它足有三十多米高,相當於現代的十層樓,是華夏歷史上最高的城門。

上一世的時候,江玉珣只見過它殘存的黃土地基,並遺憾於無法親眼見證其輝煌。

沒承想如今他竟真的有機會站在紫儀門上俯瞰整片怡河平原。

見江玉珣滿臉感慨,應長川不由輕聲道:“怎麽了?”

時間的力量在這一刹那具象化。

江玉珣忍不住比較眼前的城垣,與記憶裏的黃土,心中突然生出了些許的遺憾與恐懼。

“……臣忽然有些難以想象,怎樣的風吹日曬,才會讓這樣雄偉的城墻化作黃土。”

話音落下,江玉珣向他行了一個禮,緩步走上前去。

從紫儀門向下看,人與馬車均化作小小的黑點。

聯通南北的官道,如一根細繩穿過平原向平線的另一邊延伸而去。

今日昭都城外熱鬧無比。

最後一群自克寒來的馬匹,正順著官道向北而行,馬蹄之下生出陣陣黃煙。

而次嘉等人的身影,已漸隱於煙塵之中。

再遠一些,還有一些南遷桃延郡開荒的百姓,正在官兵的組織下攜家帶口沿怡河東行。

官道上忙忙碌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去處。

看了一會後,江玉珣忍不住從袖間摸出了一個圓形的木桶。

應長川緩緩轉過身,有些好奇地將視線落在了他的身上:“愛卿手上這又是何物?”

江玉珣沒有直接回答天子的問題,而是輕輕將圓筒放在了眼邊,並向前一步走到了女墻之前。

墻上的風有些大,他一擡手便有冷氣灌入衣袖。

江玉珣正打算放下圓筒整理衣袖,卻見原本站在他背後的應長川也隨之向前替自己擋住了北風。

他頓了一下,重新拿起了木筒。

江玉珣的視線在這一刻穿過筒身,直直地落在了官道之中。

城樓下的馬車隨之變得極大,仿佛就在眼前。

看清楚後,江玉珣終於笑了起來:“回陛下的話,臣手上拿的這個東西名叫‘望遠鏡’。是從……西域那邊的人身上學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