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小學生趣味數學題(第2/3頁)

宋瑩沒憋住,“哈”地一聲笑出來。

林武峰立即給了宋瑩一個“要給莊老師留面子”的眼神。

宋瑩自顧自說下去,“我就不裝了,院子就這麽大,我多少聽到了一些,玲姐是為定量的事不高興吧?”

林武峰給莊超英夾了一筷子菜,“玲姐又賢惠又能幹,棟哲說,老師們經常拉著筱婷看她身上的毛衣怎麽織的……”

宋瑩連連點頭,“織法可難了,玲姐教我幾次,我都沒學會。”

林武峰繼續,“玲姐又能吃苦……”

莊超英一臉茫然,“他們母子沒吃苦啊。”

宋瑩驚了,“你覺得玲姐跟著你享福了?她把孩子們收拾得撐撐頭頭,她自己可是連件衣服都舍不得做,夏天穿工作服,冬天穿圖南穿小了的棉衣,我摸了摸,棉花硬邦邦的,早就不暖和了。”

說到穿衣打扮,宋瑩滔滔不絕,“鞋也是,鞋幫都破了,鞋底也快磨破了。”

莊超英輕聲道,“我和弟弟妹妹小時候才苦,家裏孩子多,糧食不夠吃,就這樣,我爸媽還堅持讓我們都讀書,每到開學前,我媽一家一戶到處找親戚們借米讓我們帶到學校,米袋裏還要摻上玉米、谷子,混在一起才能勉強吃飽。阿玲從小家裏條件好,她不理解我們兄弟姊妹從小一起吃苦長大的情誼。”

宋瑩瞠目結舌,不知道如何反駁。

林武峰把莊超英面前的酒盅滿上,“莊老師,我們小時候誰家不是這樣的,大家不都是苦水裏泡大的,你聽我一句話,一代管一代,你管你兄弟姊妹可以,但不要讓你孩子也跟著犧牲,你吃過苦,就別讓自己的孩子再吃苦。”

林武峰說得誠懇,“當媽的心疼自己孩子,玲姐為了圖南、筱婷才和你置氣。”

林武峰對著吳家的方向努了努嘴,“你看老吳再婚後,家裏幹幹凈凈,夫妻倆也和和氣氣地從不紅臉。可你再仔細看看,排隊買肉,姍姍排隊吹風,小敏在家睡覺。”

林武峰自己抿了一口酒,“那天我家做饅頭,小軍正好來找棟哲玩兒,就跟著一起吃了,好家夥,才三歲的孩子,一口氣吃了三個饅頭,他說他好久沒吃到白面了。你想想,你外甥來你家,就要吃圖南筱婷的定量,玲姐不怕自己吃苦,她怕孩子們挨餓才和你吵。”

宋瑩心中喝彩,林武峰看著蔫蔫的,這幾句話可太有水平了。

莊超英不再吭聲。

年前,莊超英去了一趟常州,勸回了黃玲和兩個孩子。

莊家兄妹帶回了一大袋新型餅幹——做成各種動物狀的小餅幹,莊圖南出門找同學玩去了,巷子裏的孩子們圍著莊筱婷邊吃餅幹邊聽她說此行見聞。

“有種面點,叫蛋糕,和雞蛋糕很像,但更松更軟。”

“我外公家有電視,他很喜歡看每天晚上7點的《新聞聯播》,讓我和哥哥也陪著他看。”

吳姍姍道,“我們政治老師上課也說過,說是今年元旦才開始的新節目,節目裏報道全國全世界的重要新聞,是特別好的節目。”

莊筱婷細聲細氣地開口,語氣裏滿是憧憬和向往,“我在新聞裏看到廣州花市,廣州天氣好暖和,花市裏有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鮮花。”

莊筱婷想了想,補充道,“廣州火車站又大又漂亮,還有一架現代化的扶手電梯,人站在電梯上不用自己走,電梯就能把人帶上二樓。外公說,全國總共就兩架扶手電梯。”

林棟哲插嘴,“張爺爺家剛買了電視,我們晚上一起去看《新聞聯播》。”

初一到初七,都是走親訪友的好日子。

初一,莊超英全家去了爺爺奶奶家過年。

初二,吳建國全家去了張阿妹娘家走親戚。

初三,莊、林、吳三家聚在林家一起吃了頓午飯。

大人們談天說地,孩子們在一旁玩鬧,其樂融融。

客人們走後,宋瑩拆林棟哲收到的紅包,宋瑩勃然大怒。

大人們事先說好,對孩子們一視同仁,每個紅包裏放一元錢,宋瑩拆開林棟哲收到的兩個紅包,一個紅包裏是一張嶄新的一元紙幣,另一個紅包裏是一張一元的國庫券。

國庫券不可交易,不便流通,家家戶戶都有花不出去的國庫券,宋瑩看著國庫券,氣得渾身發抖,“我給出去五元紅包,收回一元人民幣、一元國庫券。大過年的,我花錢給自己添堵。”

林武峰連忙勸慰,“你小聲點,萬一是……,小心被聽見。”

宋瑩斬釘截鐵,“不是玲姐,絕對不是玲姐。”

宋瑩越想越怒,“不用想,肯定是張阿妹包的,互相給孩子紅包就是她提議的,是啊,他家三個孩子,咱家就一個。”

“三對一也就算了,給孩子國庫券就太過分了,花都花不出去。”

“我給他家三個孩子三元紅包,人把我當傻子給一元國庫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