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四章 三經即成當復歸(第2/2頁)

於是,當下一瞬間,幾乎那太上八卦爐中,洶洶的至道之雷火再度以輪轉著凝聚起宇宙輝光來的時候,這一刹,楚維陽僅只是將己身泰半的心神裹挾著圓融智慧抵至了此間。

從太陰諸魔奉聖天的神韻在輝光之中映照,再到整個輪轉生息的過程。

一次的成功尚還能夠說是僥幸,但是第二度的成功,並且是在依循著舊例的情況下,將諸多不諧摒棄,使得變演的過程更為順滑的那一刹那,這是真正意義上,顛撲不破的成法在誕生,在被掌握,被先天道器所依循。

於是,當第三度的宇宙輝光誕生的頃刻間,道人的泰半心神映照,也僅僅只是在達到本源之地中,於側旁看顧而已。

一切變化本身,鹹皆融入到了先天道器的自然演化之中。

從始至終,每一步的變演,那極致的順滑,那在引動著繁浩無量經篇的過程之中,極其簡明的氣韻流轉本身。

一切的一切,鹹皆在這頃刻間,使得楚維陽觀照著熔煉本身,罕有的在長久的歲月流逝的平和之中,漸次有了些許的賞心悅目的感觸。

而也正是這極致的簡明的變化,一切鹹皆被匯總為成法的熔煉過程,一切諸般在大道本源之地誕生著的同一時間,其變化本身,便也同樣的在楚維陽另外小半思感與念頭的隔空觀照之下,靜靜地注視著變化映照與烙印在泰一玉皇天的玉京山上。

那所烙印的,並非是太上八卦爐在熔煉過程之中,每一息的靈性外象的變化。

楚維陽能夠真切的在兩相觀照的過程之中,捕捉到那些烙印痕跡的關隘,那是真正每一次內裏熔鑄與變演的道法產生本質變化的時候,其道韻混同在靈性外象之中的痕跡,近乎於至道圖錄的烙印。

而也正是伴隨著這第三度的太上八卦爐的熔鑄過程的映照,漸漸地,那玉京山法會的進程裏,借由著道綱與宗旨的內核,所闡發開來的諸般道形圖錄,鹹皆在這一刻,隨著第三度的一點點的烙印,進而走向框架與脈絡的極致綿延與徹底完整。

那是宇宙輝光在三種不同層面的角度上,在真正生滅的過程裏,萬象群生變演成道法的靈光,那斑斕的神華復又是如何重新碰撞出玉光清輝來的。

誠然,最後凝聚而成的乃是瓊漿玉露,但是代表著神通經篇終極一步的瓊漿玉露,那真正貫連了繁浩經篇渾一而成的產物,楚維陽明白,在其中稍稍有所變化,便誠然能夠重新支撐起遼闊高遠的宇宙輝光來!

甚至在其本質層面的道相之中,其本身與宇宙輝光也沒甚麽分別。

這是完整意義上的生滅,進而在寂無之中萬象復蘇的完整過程。

而這樣的演變,在太上八卦爐中復刻了三變,從有無的大概念中,從虛實和陰陽的廣博輪轉之中。

一切鹹皆囊括在了其中,映照著道場三界,映照著精氣神三元丹田。

愈是到了這一刻,這種道與法之間的收束感覺,這種真形法與開天法之間殊途同歸的感觸,便愈發的強烈起來。

而也正是在這樣的長久感觸之中,伴隨著那玉京山法會的一切烙印的道途,一切自道綱與宗旨之中闡發而出的框架和脈絡愈發完善。

伴隨著那海眼漩渦的愈發洶湧,伴隨著一切吞噬煉化的進程之中,道場三界愈發支撐開來遼闊高遠的界天宇宙,萬象群生蓬勃生機。

伴隨著遠比前兩度時更為簡明與短促的時間進程。

當一切鹹皆收束,當一切在變化的過程裏愈趨於殊途同歸時。

某一刹那間,沒有風雲激湧,沒有雷霆轟鳴。

當古界與法舟最後的殘骸化作一縷須彌之力,消失在至道雷火,消失在道器靈形之中,當楚維陽的真形法修為境界在最為春風化雨的變演之中穩穩牢牢的駐足在八境。

當那最後一枚玉果元胚自海眼之中蒸騰而起,混同著那純粹的瓊漿玉露,凝練成《顛倒陰陽》的紫金神通玉果的時候。

當泰一玉皇天中,玉京山上萬象群生依循著完整而圓融的框架脈絡,那繁浩輕靈的道音混同在一起,化作鐘鼓鼎磬的煌煌道音連綿響徹的時候。

洶湧躍動的霧靄風暴之中,道人靜靜地立身在懸空之間,看向那更為渺遠之處的蒼莽和無垠的濁世。

那天地誠然渺遠,可是無垠的蒼莽本身,對於楚維陽而言,涉足與否,已然是渾無意義的事情。

一切的至道,在楚維陽的身上已經收束,已經殊途同歸,已經亟待著最後的蛻變與升華。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