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 不求甚解好模樣(第2/2頁)

那是自成體統而完整圓融的道法,以楚維陽對於這類道法的認知,哪怕有著經書傳世,哪怕有著圖錄映照,都非得有名師指點關隘才成,否則,極易倏忽掉要旨而走上岔路。

當然,思量到此處的時候,楚維陽也不禁喟嘆。

作為“野路子”出身的盤王宗傳人,楚維陽實則能夠在先賢遺澤的傳承上走通的“捷徑”太少太少。

倘若是他修持著古聖宗傳承的道與法,那麽或許楚維陽在粗略的洞悉這些真形圖的過程之中,或許無需苦思冥想其中的根髓義理。

那真形圖所承載的道與法本身,便是與自身傳續的道法極為相近,甚至便就是同一道法。

那麽彼時的楚維陽,或許可以不通曉其中的義理,便直接化而用之。

先賢已經留下了途徑,哪怕不知曉其前路到底通往何方,但至少視野範圍之內所能夠洞見的,盡都是通衢的道途。

可是這樣的設想,終歸要因為盤王宗如今傳承的凋敝而落空。

這傳承先賢遺澤的路上,楚維陽終歸只剩了那最艱難的一條路可走。

而這樣的感覺,對於楚維陽而言,那諸《真形圖》的根髓義理,便像是一座山嶽一般的橫在了楚維陽的面前,而且這山嶽上罕有甚麽松散的山石,那是數之不盡的無上寶材澆鑄成的精鋼山嶽。

但偏偏,楚維陽需得像是開鑿山巖一樣,非得生生的在其上貫穿出一條路來才行。

這期間的遲緩與艱澀,幾乎教楚維陽想來便盡都是絕望的漫長。

而也正是洞見了這些的閃瞬間,楚維陽在經歷過審慎的思量之後,復又果斷的將自己的思緒從中掙脫出來。

既然無法化而用之,楚維陽便決定先只用這諸般真形圖作觸類旁通之用!

他的視角仍舊放在了這些真形圖上,但是參悟這些的過程之中,楚維陽真正的目的,卻是將所能明晰的章法與真形意蘊,盡皆熔煉入太陰雷篆之中。

一切追本溯源,楚維陽想要走出鍛體之道的前路來,那便將一切回歸自身鍛體之道的修法基礎上,要從雷霆鍛身的基礎上,更進一步!

既然別家的真形圖自成圓融景象,那麽楚維陽便以太陰雷篆,創作出屬於自己雷法的真形圖來!

而事實上,哪怕道與法的感觸仍舊以恒定而遲緩的進程深耕著,但是此刻,這樣思緒的躍升,卻不亞於一場蛻變與升華。

楚維陽參悟其間鍛體之道前路的思緒,像是因之而躍出了藩籬的桎梏,真正走在了一條從未曾有人涉足,但其間的分毫進益,盡都直指自身功果圓融的路。

甚至冥冥之中,至於這一步的時候,楚維陽切實的有所明悟,這才是自己鍛體之道修行前路的某種“正途”。

既然已經是野路子了,那便索性野路子到底。

而許也正是這一步思緒的蛻變與升華,之後楚維陽推動參悟諸般真形圖的過程,陡然間變得迅猛起來,楚維陽甚至主動推動著加快了其參悟的過程。

那些映照在諸道與法之間的進益自然不談,余下的那真形圖難教人參透的框架,楚維陽盡皆棄之不顧,只觀照其中真形圖的神韻,甚至視野超脫出來,反復橫向比較著一道道真形圖之間神韻的異同。

楚維陽的視野已經遠遠地不止留駐在了單純同一真形圖的符箓篆紋之異同上面。

當然,這樣一來,只八道真形圖的參悟,又甚是顯得單薄了些。

不過寶藏在手,這本就是最不值得憂慮的一點,閉關的過程之中,楚維陽已經不止一次的駕馭著五蘊天羅法傘,割裂虛空,洞入那遺澤一界。

十余道,數十道,近百道……

沉浸在參道悟法的過程之中,楚維陽真正的抵至了忘我的境界之中,甚至忽略掉了時間的變化。

終於,伴隨著這樣的忘我參悟,此時間,那懸照在楚維陽面前的,是一道道太陰雷篆承載著《道童圖》而演化異同,那些符箓篆紋兼具著《雷海洗身經》與《太陰雷池豢龍煉髓元典》的諸般義理與道韻,彼此交織之間,渾似是化作了血髓、骨相、筋肉、皮囊……

那是屬於太陰雷法的真形圖!

哪怕是楚維陽還未曾切實的實證修持,可只是觀照著那真形圖本身,觀照著其間流淌的令人賞心悅目的屬於道法的美感,這樣的道與法,合該只教人一眼看到,便須得是圓融而通透的。

“真真是好模樣……”

正當楚維陽這樣輕聲呢喃著的時候。

道場洞天之內,自連綿地脈,及至靈浮島,再到瑯霄山,四時變化引動著諸脈齊振。

若有若無的轟隆聲中,是春雷響在了天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