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動靜相宜演功體(第2/3頁)

所以道法本身沒有問題,師兄的功果自然也不存在問題,只是這二者之間,不相契合了而已,這實在是很尋常的事情。”

聞聽得此言時,楚維陽遂面露些許了然的神色。

而果然像是有了進益一樣,允函那婉轉的如同鳥鳴的聲音之中所蘊含的雷音,更是教楚維陽沉浸在了允函的言語之中。

“所以道兄便該知曉,為甚麽悠悠古史之中,不少的功訣伴隨著一代代修士的傳承,還在不斷的有著不同版本的更易。

誠然,這其中有一種部分的功訣之更易,為的是盡善盡美,為的是精益求精,但是余下更多的,實則只是細節上的調整而已。

但若是道兄有心去留意的話,便會發覺,精益求精、盡善盡美的那一部分更易,往往都是金丹境界的先賢留駐。

只有先賢駐足在那樣高邈的境界,才得以真正的洞悉道與法層面上更為高卓的風景,於功訣有著不同的體悟,並且將之落於文字。

而那些細節調整的部分的功訣,往往都是歷代先賢在丹胎境界的時候所更易的,蓋因為彼時彼刻,這些先賢面對著師兄同樣的境遇。

為了去適應一部功訣本身去調整自己本身已經臻至圓融的功果,怎麽想都不是可取的行為,所以為了適應功果,便需得調整功訣細節。

也正因此,哪怕只是純粹細節上的調整,但是歷代各個版本的功訣,往往各聖地大教都會好生保存。

蓋因為雖說人人修法道途皆有不同,但有些路走過的步驟大抵類似,因為晚輩後人到了同樣的丹胎境界之中,若是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便有著先賢留存的功訣得以參考,乃至於徑直拿來修行。

當然,這做選擇的一步也需得十分慎重。

古往今來,總是言說著多少的天驕道子桎梏在丹胎境界巔峰,不得寸進。

再回溯去看,他們亦是曾經與金丹境界的大修士昔年曾同台爭鋒論道演法的天驕,如何最後會有這樣大的差別?無法窺見證道金丹的可能,真個是才情上的差距,這才情上的差距,又映照在何處?

許是這第一步是否行差就錯,便是最初時的分野。

第一等才情者,效法先賢,以己道反注經書!次一等才情者,於浩如煙海的諸般功訣的細微差距之中,遴選出最契合自身功果的那一部!再次一等才情者,則不過是按圖索驥,依照法門原本,硬著頭皮生生去修持,自以為以才情扯碎迷霧屏障,不過是在空耗底蘊而已。

而不同的才情抉擇,自然而然,便也有著最後不同的結果。”

聞聽得此言時,幾若醍醐灌頂一般,楚維陽面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來。

這實則亦是底蘊上的差距。

楚維陽空頂著一個盤王宗傳人的空名頭,實則一路走來與散修無異。

哪怕是朝夕相處時間最長久的淳於芷,昔年所受課業也非是聖地大教級數,又因著丹霞老母的影響,很多步驟上連淳於芷自身都曾經身受影響,否則也不至於昔日便困頓在丹胎境界巔峰。

許也正是明白自己昔日走過的道途上存在著謬誤,因而哪怕是僥幸於死生之間覓得證道機緣,可淳於芷卻極少在道途上有過這樣高屋建瓴一般的闡述,除卻符陣之道外,向來與楚維陽只論及術法,而不談道途,便是唯恐將丹霞老母的影響繼續傳遞,將楚維陽也引上“邪路”。

而到底甚麽是正途,甚麽是邪路。

楚維陽尚還懵懵懂懂困頓思量的時候,如允函這般,尚還未曾駐足這一境界之中,便已經將其間的義理從先賢留駐的文字之中洞悉。

這才是“底蘊”和“才情”上的差距所在!

是聖地大教修士之所以區別於尋常散修之所在!

於是,楚維陽以一種近乎喟嘆的感慨聲言說道。

“這般說,我倒也算是誤打誤撞了?”

聞聽得此言時,允函展顏露出了笑容。

“師兄自洞入丹胎境界之後的第一度修法,便陡然間覺察到此間的不諧,這正是師兄高卓才情之所在!因而師兄無需憂慮,同是雷法,同是鍛體之道,師妹願意幫著師兄一同參道悟法,便也算是提前走過丹胎境界的一部分路了。

只是鍛體功訣,向來講求動靜相宜為妙,師兄何不將其包容並蓄,兼具來推演?既如此……咱們先從動功的層面入手,如何?”

這又是心意又在話語之外。

但楚維陽聽懂了。

他像是回想起了昔日酒會丹宴上,那庭院之中,主動朝著自己邀戰的允函,那怯生生中卻又滿蘊篤定的神情。

彼時彼刻,此時此刻。

於是,楚維陽微微一笑。

“師妹是認真的?上回還險些哭鼻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