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儒法治儒生(第2/3頁)

大量此方太虛幻境的儒道法理匯聚而來,融入寶卷之中。

【人道·正九品書生】也是隨之出現明顯的變化,先是衍生出同為【人道】系列的【從九品童生】、【正九品秀才】、【從八品書簏】、【從八品舉人】、【正八品學士】、【正八品進士】。

而後,在【人道】系列之外,又多了一個【神道/人道·從七品儒道先賢(大儒)】。

【童生】、【秀才】、【舉人】、【進士】顯然是儒道和朝廷氣數結合的產物。

【書簏】和【學士】則類似於【書生】的進階,其中【書簏】是彌羅將那學府中儒生氣息收攏、整理之後,匯聚而成,並非什麽好詞,其含義是讀書雖多。但不解書義,獲益甚少的人。

這樣的名字,能夠成為【從八品】,也是出乎彌羅的預料。

至於最後那個【神道/人道·從七品儒道先賢(大儒)】,對應的便是太陽星中的這位儒生。

其名字之中最後的(大儒),則是受到彌羅主觀認識的影響,根據其能級,對標函夏大儒的力量,增加的備注。

有意思的是,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人道系列的名字,更多的是依托於人道秩序,這些名字竟然都沒有【虛】作為前綴,代表回到函夏同樣可以使用。

彌羅看著新增加的【神道/人道·從七品儒道先賢(大儒)】,當著天光劍仙的面,伸手一點,將其加持在太陽星的儒生身上。

道道浩然之氣,隨之倒沖大汶境內,卷起一陣罡風,那一位位衣裳光鮮的儒生各個摔了個倒栽蔥。

下一秒,諸多儒生紛紛看向中央的雕像,就見道道浩然文氣之中,無形的秩序之力匯聚,凝結成一柄樸素的戒尺。

那戒尺猛地一看,同一般木制長尺毫無區別,但稍微留心便會發現,其木質紋路之中,篆刻著大量細小的文字,闡述著禮儀和秩序之道。

一位儒生大喜過望,高呼道:“先賢顯靈了,先賢顯靈了!”

說著,便是打算以自身文氣,接引那戒尺落下。

邊上的儒生見狀,紛紛有所明悟,想要動手,其中部分儒生,更是仗著資歷,試圖擠兌其他儒生。

但在場眾人誰還不知道誰,紛紛互相拆穿對方的面孔。

不一會兒,在場眾人各個面紅耳赤,有人相互推拉,甚至鬥毆起來,場面十分混亂。

部分地位更高的老儒依舊穩坐釣魚台,他們看著下方一些備受好評的青年,相互拆穿對方的錯誤,暗暗記下,留作把柄的同時,也是在和其他人明槍暗箭不斷。

“方老學識淵博,乃是五朝元老,應當由你先行。”

“劉大人客氣了,老夫這五朝元老不過是仗著年紀大,活得久,且諸位陛下厚愛,才得以坐穩。哪裏比得上劉大人你不但治理一方,還修書著作,你先才是。”

“我這點功績算得了什麽,對比起來還是王大人……”

這些坐在後方的老者,一個個品茶笑談,各個不願自己先動手,又擔心對方占據便宜,話語之間,文氣也是隨之翻滾起來。

最後,幾人相互妥協,相互推脫,總算找出一位代表。

王大人上前呵斥道:“都是大汶天子門生,怎可如此不知禮數,讓先賢見笑。”

說著,一股浩瀚文氣壓下,讓所有儒生都是清醒過來,而後他上前,畢恭畢敬的施禮,準備將那戒尺拿下。

不想那戒尺在其靠近的時候,高高舉起,對著王大人的腦門敲打下來。

王大人頓時震怒,他沒想到自己遵從禮數,反而受到戒尺排斥,下不了台的同時,又是暗暗發狠,調動文氣和官運,試圖將那戒尺鎮壓。

看到這一幕的彌羅,哈哈大笑。

天光劍仙好奇,詢問了一句。

彌羅聞言,借著月光,將大汶學府內的景象投射而出。

天光見了後,也是嗤笑出聲:“當真是人才,那戒尺明顯是儒道神通,他竟然還想要以儒道秩序去對抗戒尺?”

在天光開口的同一時間,下方戒尺也是撥開文氣和官運,繼續敲下。

王大人又驚又怒,連連後退,可那戒尺的速度,一次快過一次,最後王大人躲避不及的時候,甚至將身邊一人推出,讓他去承受戒尺的攻擊。

此舉讓彌羅和天光暗暗冷笑,那戒尺對應的是禮,代表的是教化,力量源於訓誡,是少數不能躲避,不能阻攔的神通。

因為在這門神通之下,阻攔和躲避,代表了不願意承認錯誤,知錯犯錯,罪加一等。

每一次的躲避和阻攔,都會引起戒尺內訓誡的本質,牽動天地間儒道一代代構建的秩序之力。

因此,那位被推遲的儒生沒有受到傷害,反倒是自認為看出其本質的王大人被打的頭破血流,當場昏迷,同時他體內原本浩瀚的文氣也是迅速被封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