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二百四十一章,大河南(第2/3頁)

本身他們就有大量的土地,沒人耕種,使用機械化自然是最合適的,並且這些士紳地主們都是有資金去玩機械化耕種的,他們可不是窮光蛋的農民。

另外這是士紳和地主們往往都是更有見識、更有文化的人,他們很清楚的知道該種些什麽才可以將自己的價值最大化。

種糧食顯然是最笨的,聰明的都是種棉花,種花木、水果等等,這些的收益比種糧食要高太多了。

自然而然,這大明本土北方的這些省份,棉花種植的規模越來越大,尤其是河南這種大平原地區,棉花的種植量非常大。

很多的士紳和地主都有投資紡織廠,這種出來的棉花還可以用於自己的紡織廠,保證自己紡織廠的原材料供給。

要知道在棉花最吃香的時候,不僅僅價格昂貴,而且往往很難買到棉花,導致自己的紡織廠工廠停工。

這自己有土地,那為什麽不幹脆在自己的土地上種棉花滿足自己的需求呢?

要知道很多的大型紡織廠其本身為了穩定自己的原材料供應都會在海外大規模的開拓土地,建立棉花種植園,大規模的種植棉花,保證自己的棉花供應。

這些因素都刺激了河南的棉花種植,同樣也是刺激了河南的紡織業迅猛的發展。

河南開封這裏,大大小小的紡織廠不計其數,其紡織產業的規模已經超過了京津地區。

當然,主要是京津地區的紡織廠在不斷的遷移出去,因為京津地區的工資高,土地使用費用昂貴,紡織廠在京津地區逐漸的無法生產下去,轉而逐漸的遷移到開封、長安、西域、河中等地區去。

開封這裏成為了很多人的選擇,這也跟當時河南主政的方永良有關,方永良是實幹派的官員,在當時大力的吸引投資,尤其是抓住了紡織產業向內陸地區轉移的機會,吸引了大量的紡織廠搬遷過來。

此外,開封這裏便捷的交通也是非常關鍵。

這生產出來的布匹無論是銷往大明本土,還是說通過火車運輸到歐洲、奧斯曼帝國、波斯帝國等地區去銷售都是非常便捷。

這裏生產的布匹幾乎都是以出口為主,出口到歐洲、波斯、中東、奧斯曼帝國等地,大明本土這邊現在主要是以銷售成衣為主,已經很少有人自己去做衣服了,故而布匹的銷售都是大規模的銷售給服裝廠。

除了發達的服裝產業之外,河南開放這裏另外一個重要的產業就是汽車制造業。

因為在河南這裏有一個本土誕生的汽車品牌‘大豐’汽車,大豐汽車雖然沒辦法和大明帝國的奔馳、寶馬這樣的豪華車企品牌相比。

大豐汽車屬於低端汽車,生產出來的汽車售價基本上不會超過1000兩銀子,這樣的價格非常親民,也是讓大豐汽車的銷售量越來越高,進而逐漸的衍生發出出了一個龐大的汽車產業,一年可以生產銷售幾十萬輛汽車,在這個時期來說已經是極其的了不起了。

紡織業和汽車制造業,這是河南的兩大主要產業,同時也是造就了開封的繁榮和喧囂。

劉晉乘坐汽車慢慢的行駛在道路上,道路規劃的很不錯,同時也是修建的非常寬敞,道路的兩邊高樓大廈林立,商鋪眾多,車來車往的,一副忙碌無比的景象。

再看看開封這裏人,一個個衣著時尚,穿著得體,上下班開汽車的人非常多,摩托車和自行車更是隨處可見,由此可見,這裏的人生活水平並不會比京津地區的人差多少。

想想後世,河南人口眾多,人口過億,如此龐大的人口擁擠在這片土地上,導致競爭極其的激烈。

從上學開始,河南這裏的高考就是地獄模式,考生多,錄取名額少,錄取率極低;就業之後競爭壓力就更大了,以至於大量的河南人分布到五湖四海去打工,背井離鄉的,導致很多人對河南人有所偏見。

穿越過來的劉晉,對於各地去的平衡發展尤其重視。

後世東中西部發展的極其不平衡,導致了很多的問題出現,劉晉充分的吸收了這一點教訓,在發展上更注重平衡。

像修建鐵路去成都那是為了帶動西南地區的發展,現在的西南地區以及逐漸的追上了大明的發展步伐,成都的汽車制造、摩托車制造、鋼鐵產業都非常的發達。

還有疏通長江河道,將南京長江大橋修高來,這些都是為了湖廣和江西的發展,有長江這個黃金河道發揮作用,湖廣和江西跟沿海地區的差別不大。

這些年來,這些地方的發展也是極為的迅猛,逐漸的追上了大明發展的步伐,不至於像後世一般,東中西部的差異巨大。

大量的西部、中部人口不不得不背井離鄉的去東部地區打工,東部發達地區堪比發達國家,西部落後地區可以和非洲一比,這是非常不平衡的,也是容易導致很多問題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