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零一十五章,守舊派翻身(第2/3頁)

劉晉原本覺得,自己離開朝野了,有王守仁在支撐著也出不了什麽事情,老王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有他在,守舊派官員折騰不出什麽風浪。

新政也是可以繼續的執行下去,等自己守孝期滿了,自己回來了,也就沒有什麽事情了,自己再幹上個十年左右的時間,到五十歲左右退休了。

到時候大明也已經徹底的鞏固了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的果實,地球上的地位也無可撼動了,也就沒有後顧之憂了,管你新學舊學、守舊派還是革新派,到時候你們死命去鬥也沒有關系了。

可是現在,老王估計著肯定也是要回家鄉丁憂守孝了,這老王一走,朝廷之中守舊派官員肯定是要翻身了,到時候就有的鬧了,還不知道會出什麽幺蛾子出來呢。

劉晉也是憂心忡忡了,這收獲滿滿的喜悅之情頓時就蕩然無存了。

另外一邊,京城這裏。

不出意外,王守仁在第二天早朝的時候向弘治皇帝這邊上奏疏懇請能夠回家鄉去給自己的父親丁憂守孝。

弘治皇帝這邊也是沒有奪情,同意了王守仁回家鄉丁憂守孝的請求。

一時之間,整個朝野也是發生了震動。

實幹派的官員們一個個都如喪考妣,劉晉和王守仁這兩個領頭羊回家去丁憂守孝了,靠韓文和鐘藩的來帶領的話,真心是鎮不住那些守舊派的官員。

而守舊派的官員則是一個個高興的要死,紛紛四處奔走,互相聯絡,準備推舉自己一方的人進入內閣,同時補缺空缺出來的重要位置。

經過了一番激烈的競爭之後,最終守舊派官員楊廷和入內閣,空出來的工部尚書位置也同樣落到了守舊派官員梁儲的身上。

頓時一下子,整個朝野的形勢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守舊派官員的勢力大漲,而實幹派則是遭到了重大打擊。

內閣閣老,韓文、楊一清、楊廷和,韓文算是實幹派的,楊廷和算是守舊派的,楊一清雖然是守舊派官員,但做事幹練,算是中間走。

六部尚書當中,蔣冕、毛紀、毛澄、梁儲都是守舊派的官員,只有鐘藩、李昆兩人是實幹派的官員。

鐘藩和李昆原本都是屬於地方官員,因為劉晉實行吏治改革,地方官員只要幹的出色,升遷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鐘藩和李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升遷上來的,歷史上兩人可都是沒有做到這個級別的,但現在隨著吏治改革,做的出色,得到了劉晉的賞識,所以做到了尚書這個級別了。

這朝野上的勢力對比就發生了明顯的差別。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一個現象,其實說到底還是跟大明的官員選拔提拔制度有關的。

正所謂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規則之下,大明的高級官員人才儲備池就是在翰林院。

而翰林院則可以算是守舊派官員的大本營了,出來的官員基本上都可以說是守舊派的官員。

故而即便是劉晉一直在打壓守舊派的官員,但只要這個不變,這守舊派的官員就依然可以源源不斷的出來,並且還往往都是手握大權的重要官員。

沒辦法,這是一直以來的規矩,即便是劉晉和王守仁那也是在翰林院裏面修過書的,不然也不可能提拔的如此快速,早早的就位極人臣了。

而實幹派的官員大部分都是大明各省各部下的這些官員,他們直接關系到考核制度的情況,相對來說,這出身是不如翰林院的這些人的。

翰林院的人考科舉的時候都是名列前茅的,是高級儲備人才,而地方的這些官員,即便是布政使、總督、巡按這些,在翰林院待過的很比較少。

做到這個級別已經是到天花板級別了,想要再提升就只能夠去翰林院裏面待一待了,這個就是大明朝一直以來的用來規矩和準則了。

劉晉雖然可以搞離職改革,但卻是無法改變這一點,因為這是一個以科舉考試為根本的時代。

科舉考試考的名次好,進翰林院,以後平步青雲,步步高升,考的靠後那就只能去地方、各部做事,以後升遷就比較慢。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制度,故而讀書人都在拼命的想要考的更好,名詞更高,因為這直接就關系到了以後的仕途。

不中進士,你連翰林院都進不了,不進翰林院,你就別想做到六部尚書侍郎這個級別來,更別說想要成為內閣大臣了。

反之,如果你是狀元、榜眼、探花等名次靠前的,升遷速度即便是很快,大家也心服口服,像劉晉是狀元、謝遷也是狀元、李東陽是第四名,楊廷和是榜眼、胡廣是狀元、周延儒是狀元、商輅也是狀元。

可以說明朝有名有姓的大臣,幾乎都是進士翰林出身的,無一例外,一甲進士及第的升遷速度更是非常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