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零一十二章,悲催的王守仁(第2/2頁)

此時,不僅僅是弘治皇帝在皺眉頭,王守仁,韓文,鐘藩,楊一清這些人也都是忍不住皺起了眉頭。

這個大臣這是在火上添油啊,新舊學之爭本身就已經勢同水火了,你還在這裏添油加醋,火上澆油,這不是要搞事情嘛。

原本就已經是挺不錯的了,舊學的人好好讀舊學,將來考科舉當官,是清高的讀書人,新學的人就好好的讀新學,研究數學,機器,物理等等,制造更強大的機器出來,研究科學技術,發展工業和科技,這不是挺好的嘛。

沒必要再去火上澆油,而是要讓雙方都按照原本的軌跡繼續走下去。

“臣以為朝廷應該大幅度的擴大科舉考試的名額,以便讓更多的學子有出人頭地的機會,有能夠向天子效力,為君王盡忠的機會。”

“同時也應該嚴厲的限制新學的發展和擴展,應該將部分的新學學校轉為傳統私塾的書院,用於傳播儒門正道,而不是旁門左道。”

這個大臣語不驚人死不休,提出了兩個意見。

一個是要擴大科舉考試的名額,因為現在的科舉考試競爭實在是太激烈了。

雖然相比起新學來,舊學貌似發展的並不大一樣,但事實上是大明變得賦予強大起來,大明人的生活更加富裕了,這讀舊學的人比起以前來那也是多了很多倍。

讀舊學的人更多了,然而科舉考試的名額始終都沒有什麽太大的變化和擴大。

以弘治三十三年的科舉考試來說,前來京城參加會試的人數多達2萬多人,而名額卻是只有500多個,這個競爭壓力就非常非常大了。

至於鄉試的時候,各省的情況雖然有所不同,但無一例外都是非常的卷,競爭壓力非常大。

一個省鄉試中舉的名額往往只有100多個,有些人口少的甚至於只有幾十個,而每個省都有成千上萬的秀才參加鄉試,其中的競爭壓力實在是太大了。

想要考上舉人再中進士,這個概率已經低到讓人發指的地步了。

這如果考不上舉人中不了進士,讀舊學的意義就不大了,一輩子到老就是一個窮秀才,就跟文征明差不多。

新學這邊相對就好很多了,雖然新學的人數也很多,但是新學的人就業非常的廣泛,會讀書的就去讀書考大學搞研究,不會讀書的就去學技術當工人什麽的,反正大家也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孩子,讀書也是為了學有用的知識,將來好找工作什麽的。

故而新學的人雖然說不當官什麽的,但是往往在社會上反而過的都還不錯,商行,工廠,船行,軍隊等等都喜歡新學出來的這些人。

因為他們所學的知識和內容都是非常有用的,能夠適應時代的需求。

這就讓舊學的人非常不滿了,憑什麽我們辛辛苦苦的考科舉都很難考上,想要去做一些其它的事情又都不受歡迎,而你們新學讀的旁門左道反而是大受歡迎,憑什麽啊!

當然了,這還是次要的,最重要的還是儒家的人感覺到了儒家地位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從一家獨大,到了現在新舊分庭相抗的局面,難道以後儒門會衰弱下去。

很早之前的時候就想著要打壓新學,重振儒門了,只是以前劉晉在,大家鬥不過劉晉,現在劉晉一走,儒家的酸臭腐儒們又開始出來折騰了。

不僅僅要振興儒門,而且還要在這朝堂上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將更多的老舊派儒家學子給推上去。

只是,這個大臣的建議明顯就是前後矛盾,一方面是科舉考試卷的很,要天子擴大科舉考試的名額,一方面又說要讓新學的學校變成儒家的書院,更多的人學習傳統的儒家學說,這不是變相的又增加了科舉考試的壓力和競爭嗎?

此外也不考慮下朝廷需不需要那麽多官員的問題,這名額增加容易,以後要縮減就難了,更何況,增加名額就意味著要有對應的官職,這些他們都沒有好好的考慮就站出來亂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