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零九章,鬧騰起來的朝野(第2/2頁)

弘治皇帝去了四川一趟,想起了以前的很多事情,覺得自己不能這樣對待朱厚照的老師,當初給朱厚照選老師的時候也是自己精挑細選的。

大明太子的老師,他不僅僅是老師,更是將來太子的班底,選有才能的老師就非常重要了。

事實上弘治皇帝這一點上還是選對了,這個楊廷和的能力非常強,正是因為有他的存在,正徳朝朱厚照雖然胡鬧,但也一直都沒有出什麽太大的事情,即便是朱厚照突然的駕崩了,朝野在他的努力下也是穩住了。

對於誰入閣的事情,朝野上下的大臣們也是爭論不休起來。

按照以往的慣例,首先自然是由吏部尚書擬定一個推薦的名單人選出來,然後交給弘治皇帝這邊定奪,當然天子也可以直接自己任命大臣入內閣,像劉晉就是弘治皇帝直接任命提拔入內閣的。

一般來說前者因為是大臣們商量推薦的,故而必然是威望較高,大家也更信服,當了內閣閣老之後,說話也更有分量,支持的大臣會比較多一些。

後者相對來說就更沒有威望,也無法得到更多大臣的支持,往往做事的時候,處處都會受到掣肘。

當然,最終還是要看人,像劉晉本身威望就足夠高了,分量又足夠了,他入內閣大家也是服氣的。

畢竟劉晉是狀元,翰林院裏修過書,又在軍中帶過兵,還主持過稅務改革,當了戶部尚書,後來當吏部尚書又推行吏治改革,實行考核制度等等。

所以劉晉入內閣大家意見並不大,盡管是弘治皇帝欽點的,但一樣有威望,一樣有話語權,關鍵是入內閣之後,劉晉依然掌管著吏部,手握大權。

當時內閣的劉健和李東陽,一個年事已高,一個身體不好,事情都是劉晉在做,故而大家都清楚劉晉未來是要當首輔,手握大權的。

現在推薦誰來入閣的事情,朝野上下也是爭論不休。

有人覺得該讓鐘藩入閣,這鐘藩是改革派的官員,是劉晉一手提拔上來的,他入閣自然是改革派官員最希望看到的。

王守仁和韓文也算是改革派的官員,和傳統只談仁義道德,勤儉節約的老舊官員是完全不同的,做事喜歡用數據來說話。

這得到了很多地方官員的支持,因為治理一方,只要好好的去幹,多修道路水庫堤壩,鼓勵生育,多辦學校,重視稅收,工業什麽的,政績還是很容易就出來的。

也就容易得到提拔和重用,朝中很多的官員都是這樣提拔上來的,鐘藩就是代表人物。

當正因為鐘藩是改革派的人,所以自然也是遭到了老舊派官員的強烈反對,他們更支持楊一清,楊廷和入內閣。

劉晉的存在,一直壓的這些老舊派官員擡不起頭來,好不容易等到劉晉走了,自然是要趕緊推舉自己老舊派官員上去,這樣大家才更有希望,更有話語權,不會被改革派官員給死死的壓著。

雙方之間因為這事情也算吵鬧的不可開交,一連幾個月的時間,竟然因為這件事情早朝就沒有安靜過。

已經清靜多年的弘治皇帝也是突然間就感覺仿佛是回到了以前的時候,以前的時候也是如此,朝野上下的大臣們為了並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吵鬧不休,無休無止的吵鬧下去。

早朝成了吵鬧的菜市場而不是商議國家大事的地方,真正重要的軍國大事反而得不到及時的處理,各種各樣的小事確實鬧的滿天飛。

這也是政治鬥爭的一個特點了。

政治的鬥爭,權力的鬥爭始終是貫穿人類發展的歷史,不會因為誰而發生任何的改變,只有在少數的時期,這種鬥爭表現的比較溫和,平靜,大部分的時候,權力的鬥爭和爭奪都是極為殘酷而猛烈的。

誰都想要往上爬,誰都想要掌握更多的權力,更何況又還涉及到黨派,治國理念的爭鬥,自然而然就會變得吵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