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六十六章,貧窮的西南地區(第2/2頁)

因為地理的限制,交通不便,修一條路都可以在平原地區修十條路了。

後世是因為沒有條件,土地有限,財力有限,大明就不一樣了,要錢有錢,要土地有土地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將這些人給遷移出來。

大明現在需用大量的勞動力,資本主義和工業化的發展,勞動力和市場都是最為重要的東西。

可是偏偏現在大明的人口很少,2億多的人口分布在廣袤的土地上,地廣人稀,勞動力很稀缺,海外的藩國和殖民地還在不斷的搶人。

這些窩在山裏面的山民、少數部族,他們就是不肯出來,管你朝廷開什麽樣的條件,我就是不出來,你又能夠怎麽樣?

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

一個原因是一直以來對朝廷的敵視,尤其是西南地區原先的土司制度,在土司的治理下,這些少數部族的人眼裏面只有土司根本就沒有朝廷,甚至於對朝廷是敵視的。

你根本就沒辦法在這些人的身上征收到任何的糧食、稅收之類的,甚至於朝廷每年都還要倒貼不少的糧食、銀子進去。

第二個原因也是因為這些山民、少數部族的人往往都沒有接受過什麽教育,不服管教,自由自在的慣了。

第三個原因是因為對外的交流很少,根本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麽樣的,沒有交流和往來,自然而然的就不會有變化,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的繁華,始終認為自己大山裏面才是最好的。

本來也沒有什麽,放在以前的話,朝廷也是懶得去管這些,只要不叛亂、鬧事就可以了,朝廷也懶得管你死活。

但是現在不行啊,大明各地都在迅猛的發展起來,這西南發展不起來的話,始終就是一個隱患和不平衡。

西南也是很重要的區域,不僅僅可以輻射東南半島,還可以往緬甸、印度洋這邊輻射過去,如果能夠發展起來的話,長江上遊地區的環境也是可以變的更好,不至於像後世一般,環境破壞嚴重。

“你說的很有道理。”

“現在的四川和西南地區就好像是二十年前的,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銳,所以還是要堅持我們一直以來都在執行的辦法。”

“移民和發展工業。”

弘治皇帝點點頭說道。

“陛下聖明!”

“農業有著天然的局限性,如果僅僅只是傳統農耕方式,一個農民即便是累死了也頂天只能夠耕種十幾畝田地。”

“十幾畝田地產出的糧食根本就賣不了幾個銀子,產出非常的有限,整個社會的財富增長就會非常的緩慢。”

“而且農業是要看天吃飯的,遇到災荒之年,糧食絕收,這生活就難以為續了。”

“唯有工業能夠大量的解決勞動力,極大的提高生產力,利用各種各樣的工具、機械提高勞作效率,這樣一來,社會的財富和產出就可以大大的增長。”

“不僅僅朝廷可以征收到更多的稅收,老百姓也可以有更多的糧食來吃,更多的布匹來做衣服,還可以建造出更多的房屋出來居住。”

劉晉笑著回道,也不枉自己多年來的努力啊,弘治皇帝現在也是已經清楚的知道農業的局限性了。

搞農業是沒有什麽前途的,尤其是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農業只是基本的吃飽飯,想要富裕就還是要搞工業,搞商行。

“那以你之見,這成都和西南該如何發展工業?”

弘治皇帝點點頭,隨即想了想問道。

“可以鼓勵我大明的商行、工廠前來成都這裏的辦廠、辦商行,朝廷在這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比如稅收方面,在五年內給予一定的減免。”

“另外朝廷這邊也可以持續的加大對西南、四川的投入,興修公路,也可以將鐵路往四川各地、雲南、貴州、重慶等方向修過去,以此來帶動四川和西南地區的發展。”

劉晉想了想回道。

這一套也是後世促進某些地方發展的辦法了,稅收、交通等基礎和政策上做好的了,自然而然就可以發展起來。

現在通了火車,往來方便了、快速了,想要發展起來還是可以的,不像以前,即便是不收稅也沒人來四川這裏投資,因為機器都進不來,產品也賣不出去,成本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