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八十九章,必須給奧斯曼帝國一些顏色看看(第2/2頁)

這一下子就調遣四省兵力,至少也是可以抽調出30萬大軍出來對付奧斯曼帝國。

黑海艦隊、地中海艦隊和紅海艦隊三支艦隊,雖然不是大明的主力艦隊,但是三支艦隊的艦船加起來也是有上百艘戰艦,橫掃奧斯曼帝國的那些海盜海軍是綽綽有余了。

除了自身的強大兵力之外,弘治皇帝還知道聯絡波斯和埃及,波斯和埃及可是奧斯曼帝國的死對頭了。

在兩河流域和奧斯曼帝國打的不可開交,一直以來都還打不過,現在如果大明帝國對奧斯曼帝國動武的話,對於這兩個國家來說那也是一個極好的機會。

以大明帝國的強大武力,到時候必然可以牽制奧斯曼帝國大部分的兵力,甚至於極有可能可以將奧斯曼帝國的精銳大軍給消滅的幹幹凈凈。

這就給他們很大的機會了,奪回兩河流域的好機會啊。

“是~”

群臣一聽,齊聲的回道。

時隔三年的時間,大明帝國又要大規模的對外用兵了。

上次用兵還是掃蕩東歐地區得到了黑土省。

大明帝國一直以來也是保持著這樣的一個傳統,每隔幾年就要對外大規模的用兵,一方面是保持大明帝國的威嚴和強大的姿態。

另外一個方面也是為了不斷的鍛煉和磨合大明帝國的軍隊,只有真正經歷戰火的軍隊才是強大的軍隊。

否則縱然是有著精良的裝備也可能是烏合之眾,像後世的沙特大軍,他們的軍隊裝備絕對是一流的,清一色美械裝備。

然而這些王爺軍卻是連也門的遊擊武裝都幹不過,這就說明,軍隊裝備並不是決定戰鬥力的唯一因素。

大明軍隊要保持強大戰鬥力,自身的武器裝備更新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嚴格的訓練,合理的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更重要的是還要時不時的上上戰場,見見真正的硝煙和鮮血才能夠成為一支強大的軍隊。

大明實行的是義務兵役制度,一個兵需要在軍隊之中服役五年的時間,新兵訓練的時間大概在2年左右,剩下三年是分配到各地去服役。

每年都有老兵退役、新兵服役,差不多五年的時間就會全部換掉,除非是成為了軍官才可以在軍隊之中一直服役到退休。

這樣的一種機制之下,如果幾年的時間沒有打仗的話,這意味著大部分的士兵都是沒有上過戰場的新兵蛋子,戰鬥力比起以前上過戰場的老兵肯定是有巨大的下滑。

所以還是要定期的沒事找事的去練練兵,不管是收拾誰,那也是要出動大軍去練練的,真正上過了戰場才可以變的更加強大。

當然了,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是給了很多普通出身的子弟以提拔和晉升的機會。

大明軍中也是有大量勛貴子弟的,他們從一開始就是在軍校之中學習,一畢業就是軍官,前途無量。

但他們是否真的能夠支撐起大明的軍隊來?

這是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必須要有一定比例的軍官是靠著軍功提拔上去的,保持大明軍隊的戰鬥力,也是有一定的鯰魚效應。

另外,戰爭也是檢驗軍火武器、軍事裝備的唯一標準,武器好不好,上戰場使用一番就知道了,光是實驗室測試什麽的並不能說明問題。

大明的科技發展迅猛,武器裝備也是發展極其的快速,大量的新式裝備,新式武器都需要經過實戰來測試。

還有海軍和陸軍之間的配合、後勤的補給保障,內部是否有太多的蛀蟲以及蛀蟲的危害等等。

這些平時看不出來的東西,通過戰爭都是能夠發現問題的。

總之,戰爭才是檢驗戰鬥力的唯一辦法,其它都是紙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