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七十章,總是要有一代人去吃苦受累的(第2/2頁)

再從這三地修過去的話,依然還有很長的道路,關鍵是沒有什麽人願意投資這些鐵路,這裏遠離大明本土,經濟又不行,投錢進去了,猴年馬月才能收回來。

這就意味著,所需要的資金大部分都需要朝廷國庫來承擔了,盡管是為了鞏固邊防,但投資太大的話,依然會對大明財政造成巨大影響。

更何況,還要同時修前往天府的鐵路,自古以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要修鐵路到天賦去,天知道要用多少銀子去鋪路。

可能修到歐洲的厚照城去有個幾億兩銀子就足夠了,因為大部分地區都是平坦開闊的地區,無非就是路長,技術上沒有什麽難度,也不需要額外的太多銀子支出。

可是要修到四川去,雖然從西安修過去,路程並不算多遠,和修到歐洲的厚照城去沒得比,但是普通的地方,一裏鐵路有五萬兩銀子就足夠了,這修到四川去,搞不好一米鐵路都要花上萬兩銀子,天知道要投多少銀子進去,更何況技術難度也太大了。

這都是要花錢的,大明國庫雖然現在有銀子,但這樣花銀子的花,恐怕也是經不起的啊。

“完全是可以支撐的起的,我們不需要一次性將所有的銀子都撥款到尾,而是一個月、一個月的分批去撥款。”

“一年、兩年建不完,我們就分五年、十年來完成這件事情。”

“鐵路和公裏都是要修的,有些時候,我們已經不能去計較銀子的投入到底劃算不劃算了,而是要站在整個大明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的角度去考慮這個事情。”

劉晉想了想非常肯定的說道。

不管要投多少的銀子進去,也不管要修多久的鐵路,一定要修,也是一定要發展的,因為鐵路、公路對大明來說意義非凡。

“這修往歐洲厚照城的鐵路,我估計至少也是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才可以修建完成。”

“修往天府的鐵路,可能就需要二十年、甚至於三十年的時間才能夠修建完成。”

“另外還要從江西修鐵路到嶺南的廣東地區,這可能又需要十多年的時間才能夠完成。”

“這對於我們大明來說,也意味著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大明寬裕的財政將會變的相對緊張。”

梁儲聽完,大致的計算了一番之後說道。

“這只是按照我們現在的施工進度來算,所以會覺得需要怎麽長的時間,技術是在不斷的發展的。”

“以前的時候哪裏會想到有一條會有火車,還有汽車、卡車等等東西的出現,但現在有了,對於我們的交通和生產來說都是飛躍式的發展。”

“還有財政問題,在十多年前的時候,我大明一年的國庫稅銀收入不過三百萬兩,現在我大明一年的國庫稅收已經超過了12億兩白銀,增長是非常快速的。”

“可能再過十年的話,我大明的稅銀可以達到20億兩也是難說的,現在看起來是會造成不少的困難,會讓國庫緊張,但在將來來說,或許就不一樣了。”

劉晉沉思一番之後也是說道。

“嗯~”

弘治皇帝和眾大臣聽完,也是紛紛點頭表示了贊同。

大明的國庫收入增長是非常快速的,而且大明的經濟發展速度很快,稅收自然增長就快。

“劉公說的有道理,總歸是需要一代人去做這些事情的,我們現在不做,將來子孫就要去,現在不去修鐵路,將來,子孫就要去修鐵路。”

“我們現在將鐵路給修好了,子孫後代就可以享福,有困難也是現在的困難,隨著經驗和技術積累,肯定是可以越修越容易、越簡單,費用越低的。”

楊一清站出來表示了贊同,他這個工部尚書當然是最喜歡修路什麽的了,這樣才能夠體現出他工部尚書的重要性。

“嗯~”

眾大臣聽完紛紛點頭,梁儲見此也不再說話了,他比起周經來,日子就好過多了,不用一文錢扳成兩文錢來花。

“那此事就這樣定了!”

弘治皇帝見大家意見同意,也是拍板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