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朱厚照終於當元帥了(第2/2頁)

從朱元璋開始,便設立了太子府官制。

太子府官制這一制度也不是朱元璋首創,歷來就有,像什麽太子太傅、太子冼馬之類的,其實都是空職位,沒有實權的,也掀不起什麽風浪,而明朝的不同。

明朝的太子府官員屬於身肩二職,白天上朝時屬於大明朝官員,要為皇帝分憂,朝會結束後要去太子府上班,和太子一起討論天下大事,分析正事應該如何處理。

而且這些太子府屬官還都是朝中重臣,在電視劇《大明風華》中,就一集提到,天下的官員幾乎80%都是太子府出去的,所以後面出現了:朱棣想改立漢王朱高煦為太子,朝中大臣也不同意的局面。

盡管電視劇有誇張的成分在裏,但天下官員出太子府,卻真有其事。

太子黨相當於讓太子提前幹起了實習皇帝,而且提前培養了自己的一批心腹,同時也加強了和皇帝的政見交流。

很多太子府的官員,等待太子等級之後,基本上也能夠迅速的成為朝中重臣,像弘治皇帝的老師劉健,以前就是太子府給弘治皇帝講課的。

弘治皇帝一上台也就立即提拔他,很快就讓他成為了內閣首輔。

另外歷史上朱厚照的老師楊廷和,等朱厚照當皇帝了,楊廷和也是成為內閣首輔。

這樣一來,太子繼位很快就可以順利的掌握朝廷大權,因為大臣都是自己太子府出來的人。

此外就是朝中的這些大臣,基本上都是翰林院出來的,翰林院出來之後,很多都是進了太子府左右喻德、左右庶子、左右春坊之類的,這些可以說都是太子班的人。

總之就是一句話,在大明,只要被立為太子了,那就是正兒八經的大明繼承人,以國家制度的形式來確定太子的班底,公開打造太子黨。

所以說讓朱厚照來統帥大軍,這其實也是打造太子班底的一個方法,讓太子提前就熟悉軍中的軍務和將領,公開拉攏軍中的將帥,為自己將來當了皇帝之後打下基礎。

這放在其它朝代,那是很不可思議的。

皇帝是不會允許太子這樣和朝中大臣、軍中將領走的太近的,生怕自己的權力被架空,但大明朝的皇帝似乎好像都不擔心這一點。

因為從本質上來說,這大明的江山是皇帝的,同樣也是太子的,但終究還是太子的。

提前就鞏固好太子的地位和權勢來,對於大明朝局的穩定是非常有作用的。

整個明朝基本上就沒有因為繼承人的事情出現過什麽太大的動蕩,當然朱棣算是特例,其它都是很平穩的保障了權力的交替,也是保證了權力始終掌握在天子的手中。

即便是明世宗朱厚熜這個藩王之子繼承大統,他也是很快就掌握了朝政大權,一個個牛氣哄哄的太監,天子一句話也是可以輕易的幹掉,朝中的大臣,天子不喜歡的也是能夠輕松的讓你回家養老去。

現在弘治皇帝也是為以後做打算,朝中有很多大臣都是太子府出來的,劉晉、王守仁更是一直都和太子關系很好,老一輩的大臣估計著也挺不了多久了。

年輕一輩的大臣都在太子府當中擔任職務,等著老一輩的大臣回鄉頤養天年了就可以立即接管朝中的職位。

軍隊裏面當然也是要培養太子的人,而且是必須要公開的培養,讓全天下都知道,這就是大明的太子繼承制度。

歷朝歷代的天子防兒子防大臣的,立為太子又不給打造班底,往往太子繼位的時候,還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夠掌握大權,有些甚至於到死都無法掌握大權,最終導致大權旁落。

與其相信外戚、相信臣子也不願意相信自己的兒子,怕被自己的兒子給掌握了權力將自己給架空了。

事實上,明朝的太子,只要老子還在的,真心是沒有一個會去造反、逼空天子的,因為根本就沒有必要,自身地位穩固無比,其他皇子根本就無法形成任何的威脅,只需要慢慢等待著繼承位子就可以了。

根本不需要去造反、去逼宮什麽的,不僅僅名聲不好,關鍵是到時候還可能失敗,太子官府官制的好處就可以體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