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四十章,王守仁的思索(第2/3頁)

“不敢,不敢~”

“上下尊卑豈能亂,王公現在是戶部尚書,朝廷重臣,自然是當得起的。”

梁儲連忙笑著說道。

盡管很郁悶對方搶了自己戶部尚書的位置,但是自己卻不能露出絲毫的情緒出來。

眼前的王守仁,他和劉晉一樣,都是弘治皇帝身邊的紅人,現在大家都是看得出來,弘治皇帝現在是在不斷的調整朝堂的班子。

增加年富力強的新鮮血液進來,逐漸的將一些年老體弱的大臣送回老家去養老。

像李東陽,張懋,身體都已經不行了,李東陽估計著很快也要退了,他身體實在是不行了,三天兩頭都病,很多時候連早朝都沒有辦法來上。

如果正常來說,其實是應該讓李東陽來當內閣首輔的,這不僅僅是權力在提升一些,更重要也算是一種榮譽,一個文官能夠做到內閣首輔的位置,也算是位極人臣了,可以榮歸故裏了。

但是李東陽身體實在是太差了,以至於弘治皇帝思索再三之後,還是覺得沒要必要再浪費時間和精力了,直接讓劉晉當內閣首輔。

李東陽過段時間就幹脆讓他回鄉頤養天年算了,估計著李東陽可能都沒有太長的時間了。

正如同劉健所說的,大明現在蒸蒸日上,弘治皇帝又要開創千古未有之鼎盛盛世,需要又能力又年輕的大臣來輔助。

這些老人家,身體不行了,腦袋有時候也昏昏的,不夠理智和清醒,像劉大夏,七十七歲的高齡了,腦袋就已經不行了,在西法戰爭一事上竟然說出了大明要調停的幼稚話來,還說世界要和平,天下百姓才不會受苦的話出來。

盡管出發點是好的,但卻是不明白處在這樣的高位上,要站在大明帝國的利益角度去思索問題,而不是憑自己的喜好和儒家的那一套仁義道德來做事。

弘治皇帝清楚的意識到了這一點,老人政治是不行的,雖然是穩,但年紀太大了,身體不行的情況下,處理國家大事就完全不行了。

如果現在不是有劉晉在撐著話的,可能內閣都要癱瘓了,李東陽和劉健都是已經無法在保持高強度的內閣工作了,已經沒有效率了。

而現在的大明,正處於一個高速發展的新時代。

大量的新事物不斷的湧現出來,需要處理的不僅僅是大明內部的事情,還有全球範圍內和其它地區國家之間的事情。

考慮的問題也已經不再是以前的什麽仁義道德治國的問題了,也不再是老百姓有沒有吃的,能不能穿暖衣服的事情了。

現在擺在大明帝國面前的,是大明日益突飛猛進的生產力和逐漸落後的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還有就是大明老百姓日益富足,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封建社會制度對老百姓限制和束縛之間的矛盾。

是實力越來越強大的資產階級、新式教育之時階層同傳統封建地主和儒家文人之間的矛盾。

這些新出現的問題和矛盾,它和以往歷史上的一切都是全然不同。

該如何治理這樣的一個國家?

這是弘治皇帝時常思考的問題。

大明的疆土前所未有的廣袤,大明人前所未有的富足,大明人和外界的往來和接觸前所未有的密集和頻繁。

還有大明內部成千上萬的部族,大明海外大大小小的藩國、殖民地。

太多、太多的東西都需要好好的去思索,也是以前從來都沒有出現過的事情和現象。

面對這紛繁復雜的新局面和新矛盾,老一輩的這些文官們總是顯得不知所措,總是無法找到好的解決辦法。

就如同以前的時候一樣,大家明明知道國庫空虛,應該要開整商稅、重新丈量全國土地,限制地主士紳兼並土地,但是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商稅就是無法開整到,朝廷就是一直窮。

大家明知道邊防空虛,困頓,軍備廢弛,軍戶制度糜爛,然而就是想不出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以至於韃子年年扣關,東南沿海倭寇肆虐。

大家明明知道西南土司反復無常,剿不完,滅不完,時常反叛大明,借此索要好處,但是大家卻也是始終想不出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大軍剿完了土司叛亂,又繼續讓這些土司在當地當土皇帝,時間一久,他們又反復無常,始終沒有人想到改土歸流,委派流官來解決這個問題。

傳統的這些文官要麽是明知道有問題,明知道該怎麽去做,但因為利益問題就是不去做,而且還強烈的反對朝廷去做。

要麽就是這些文官,他們的腦袋裏面始終就只有儒家的那點東西,什麽仁義道德、以孝治國之類的,空而無物,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潮流了。

根本就不明白在國與國之間的交往當中,什麽才是最重要的,而且總是能想出一千種對付老百姓的辦法,卻想不出任何對付外敵的好辦法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