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九十章,誰會去當小吏啊(第2/2頁)

王世文想了想也是回道。

“不錯,不錯!”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聽到王世文的話,弘治皇帝頓時就笑容滿面,忍不住贊嘆起來。

沒想到眼前這個年紀輕輕的學生竟然還有這樣的志向,實在是讓人佩服。

就連一旁的劉健、李東陽、佀鐘這些大臣也是紛紛欣慰的點點頭。

“小小年紀就有此志向,屬實難得。”

“先生過獎了!”

王世文謙虛的回道。

“學生以後應該是會去修橋鋪路,學生是陜西人,老家在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之上,出行極為的不便,很多時候,明明彼此之間的距離僅僅只有幾百米,卻是需要繞道好幾公裏路才能夠過去。”

“故而學生小時候就長長想著,如果能夠造一座橋梁的話,那就可以極大的便捷人們的出行,所以這慢慢長大了,學生就專門學了這個建築工程,學習造橋,夢想是將來可以建築出一座像南京長江大橋這樣的大橋出來。”

湯紀文有一口濃重的陜西黃土高原腔回。

“不錯,不錯,年輕人就該如此。”

李東陽摸著自己的小胡子表示了贊賞。

“先生過獎了,我們學校的校訓就是用自己的力量為大明的繁榮富強添磚加瓦,我們所學的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建設大明。”

湯紀文連忙謙虛的回道。

“學生將來應該是會去修築大壩,學生的家鄉在河南,以前的時候,每到雨季,黃河泛濫,一旦決口,萬千良田瞬間被滾滾的河水淹沒。”

“學生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小時候家鄉被黃河之水淹沒的場景,故而學生也是學習了河堤、大壩的修築,想著將來長大了,能夠為自己的家鄉做一些貢獻,修築大壩和水庫。”

徐雲鵬也是跟著回道。

“嗯,不錯,不錯,真是一個好孩子。”

劉健一聽,那是高興的笑容滿面,竟然遇到了自己的河南老鄉,還難得對方有如此志向,再想想自己的孫子,一個個都不成器。

“謝老先生誇獎。”

徐雲鵬也是靦腆的摸摸自己的腦袋。

“你們的志向都很不錯,為什麽不想著報效朝廷呢?”

弘治皇帝想了想問道。

“先生此話就不對了,我們努力的學習,努力的工作,那也是報效國家,為大明的建設做貢獻啊。”

王世文一聽,便立即反駁道。

“對,對,說的好,說的有理。”

“我的意思是,你們有沒有想過要去朝廷各部做小吏?這樣才能夠更好的為大明做貢獻。”

被人反駁,弘治皇帝也是不生氣,連忙換個說話。

“誰會去當小吏啊!”

聽到弘治的話,李振、王世文、湯紀文、徐雲鵬四人幾乎是異口同聲的回道。

“這是為何啊?”

“當小吏難道辱沒了諸位的身份還是學識?”

弘治皇帝頓時就驚訝的問道。

這四人竟然如此的反對當小吏,這讓人大感意外。

“倒也不是說辱沒了我們的身份和學識,主要是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來說,當小吏的身份就不是什麽很光彩的事情,小吏、小吏終究只是小吏,不是官,一輩子也都是小吏了,沒有什麽前途。”

“其次就是當小吏的收入很一般,一年也不過幾十兩銀子,我們只要一畢業起步至少都是200兩銀子還有項目分紅之類的,收入是很高的,而當小吏是遠達不到這個收入水平的。”

“還有就是當小吏要受那些當官的官,這些當官都是私塾、書院出來的,什麽都不懂,還指手畫腳的,誰來受他們的氣啊,我們又不是非要當小吏才能夠有飯吃。”

“更何況,海外的藩國、殖民地,甚至於朝鮮、倭國這些藩屬國,他們也都願意給不錯的待遇,隨便都能夠當官,這自然而然的,我們也就不願意去當什麽小吏了。”

李振想了想列出了幾條不願意當小吏的原因。

“最重要還是小吏毫無希望,我們隨便出去做幾年基本上都可以當上管理,升職加薪,收入還可以,誰會去當小吏啊,即便是六部之下的小吏,我們也是不稀罕。”

“是啊,我們是一點都不稀罕,當官倒是可以接受。”

其他人也是跟著紛紛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