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文武並重才是興盛之道(第2/2頁)

沒辦法,在這個沒有節育技術的年代,除非是你不搞事,否則終究是難免會懷上的,再加上一直以來大明人都信奉多子多福的觀念,自然而然也就順理成章了。

十二個孩子,因為有劉晉這個穿越者老爸,故而從小在諸多方面都極為重視,再加上劉晉創辦的大明醫學院,所以十二孩子一直都很健康,沒有出現讓人悲痛的事情。

此時,十二個小屁孩站成一片,跟著鼓點在哪裏扭動,特別是最小的幾個,看起來就讓人忍不住要笑了起來。

孩子的教育上面,劉遠是采用了傳統教育和新式教育結合的方式,一方面送他們去上新式學校,另外一個方面也是在家裏面開了私塾,請了傳統的老師來給他們上課。

劉晉並不是一味的排斥傳統的教育方式,傳統儒家教育也是有其優點,並不能一棍子打死,後世的新式教育雖然在知識面上面更加全面,也更有利於培育實用性人才,但是在思想教育方面,還是有所欠缺。

所以劉晉也是采用了兩者結合的教育方式,在新式學校正常上課,提高自己的知識面,學習更多的知識和內容,也學會與人相處,培養處世能力。

同時也是在家裏面給他們上傳統的教育,培養他們的國學能力以及進行思想方面的教育,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父母言傳身教。

此外,劉晉也是請了武術家來傳授一些健身的武術,也時常有空的時候帶他們去騎馬打獵,彎弓射箭之類的。

文化方面的教育很重要,但鍛煉身體、學習一些必要的防身術,文武並重也是很重要的。

身為穿越者,劉晉覺得後世網絡上對於漢朝的推崇是很有道理的。

歷史上漢朝那些留下名字的人,一個個都是能文能武的,文臣也是武將,武將又是文臣,故而有漢一朝,四方蠻夷都被漢人打的服服帖帖。

像三國裏面的曹操,他就是很典型的例子,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那就是春夏讀書,秋冬狩獵,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策。

這就是很好的例子,曹操就是能文能武的典型代表,同時也是漢朝時期那些大臣、能人們的代表。

要文我可以給你寫詩,要武,我也可以和你對陣三百回合。

這樣的優良傳統到了後來卻是慢慢的消失。

逐漸的形成了文人不會武,武將不會文的局面,這也是後來為什麽總是會遭到外族入侵的重要原因。

放在漢朝之前,即便是春秋戰國的時候,隨便一個都可以打的四方蠻夷俯首稱臣,哪裏還會有什麽被異族統治的事情出現。

文物並重才是強盛之道!

重文輕武必然會導致戰力越來越弱,這以文統武,那更是自掘長城,最終必然少不了要被異族入侵、統治的下場。

劉晉不單單對自己的孩子是這樣規劃和要求的,而且在新式學校裏面也是設有武術課,一般都是上午讀書,下午則是武術課、體育、弓馬課之類的。

目的自然是為了文武並重,不單單要學習知識和文化,同樣也是要擁有強健的體魄,擁有血性和武力。

劉晉看著自己的孩子,作為新生代的他們,生長在新的時代,這個世界終究是屬於他們的,而他們將要面對的也是全球性的問題和事情。

文武並重才能夠讓大明人真正的一直強盛下去,縱橫世界各地,別的不說,這大明人去到了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只要是新式學校出來的,會武術、會騎馬射箭、還有刀劍之類的,再加上配上火槍什麽的。

他們就可以橫行全世界,到了哪裏都不需要慫,也不需要害怕什麽。

要文我可以和你好好的談天論地,吟詩作詞,要武,我也可以給你比彎弓射箭,比刀槍劍戟,甚至於連拳腳對比,我也不怕你。

而不是像後世,國人軟弱可欺,走到哪裏都是當地人最喜歡搶劫的對象,飽受欺淩,甚至於在自己的本國,那些老外一個個都囂張跋扈。

現在大明,它在走向全世界,同樣的對於大明國民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能文能武,開拓進取、自信而擁有自信的資本,這才是大明帝國未來子民該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