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四十四章,福禍相依(第2/2頁)

“此事就這樣定了~”

“從下一次鄉試開始,南直隸科考名額進行削減,先縮減三分之一~”

弘治皇帝才不理會謝遷心裏面是怎麽想的,直接就下旨意了。

“陛下聖明~”

劉健、李東陽、劉晉等人一聽,也是紛紛齊聲的喊道。

大家其實還是支持打擊江南士林的,江南的官員大多數都是守舊派,強烈反對朝廷的諸多政策和改革,又妄圖將權力和財富都掌控於自己的手中,全然不顧大明的江山社稷,不顧全大局。

從當年的災荒,糧商屯糧哄擡糧價大發國難財,以前的鹽商,朝廷收不到多少鹽稅,百姓吃著高價鹽,兩頭都不得好處,唯獨撐死了中間的鹽商,一直到現在,為了反對商稅,不顧大局的弄出南京一事來。

足見在他們的心中,哪裏有什麽國家天下,只有他們的利益,誰動了他們的利益,他們就會死命的整死你,也不管會不會讓大明局勢動蕩。

偏偏江南自古以來又是附屬之地,才子文人輩出,考霸之鄉,出的能人和官員實在是太多了,不釜底抽薪的話,說不定在幾十年之後,他們還會重演現在的一幕。

“一下子就削減了三分之一,這江南的讀書人以後怕是更難出頭了。”

謝遷心中忍不住悲嘆一聲。

科考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鄉試,鄉試高中了就是舉人,舉人擁有諸多的特權,同時還可以直接去當官,當然更重要的是可以去參加會試,會試一旦能夠金榜題名的話,那就真的是鯉魚躍龍門了。

大幅度減少鄉試的名額,這意味著以後江南這邊出舉人的數量要大大減少,這舉人少了,以後參加會試的人就少了。

不僅僅做官的人會變少,這以後出大官的概率也會大大減少,怕是在很長、很長的時間內都很難再翻身了。

從大明開國之時,江南籍考生霸占榜單,到了以後,恐怕是很難出現江南籍考生的名字了。

本身來說,江南這邊的考生就很難,考試內卷極為嚴重。

可能江南這邊的秀才放到其它省份去,輕輕松松就能夠中舉,其它省份的舉人到了江南連秀才都可能未必能夠考得上。

現在弘治皇帝一下子就削減了三分之一的名額,這以後怕是要卷死了。

“以後要在江南這邊多辦幾所高等院校了~”

對於這一點,劉晉也是很清楚,不過這也是劉晉所想要的局面。

傳統的科舉考試根本就沒有什麽意義,一個個青年才俊被八股文死死的束縛在其中,白白的浪費了自己的大好才華。

江南多才子和能人,這一點在後世也是如此,出的科學家、院士之類的最多了,由此可見江南人的聰明。

他們的聰明大腦就應該放到正確的道路上來,搞搞科學研究之類的不是很好嗎?

盡可能的斷了他們的科舉之路,再另外多半幾所大學,為他們打開另外一條新的道路,想必以後江南這邊出身的科學家必然會有很多。

江南人是非常重視教育的!

縱然是吃糠咽菜也要讓孩子讀書,這也是江南為什麽一直以來都人才輩出的重要原因,說到底就是重視教育。

既然科舉之路變難了,那也還是可以走走新的道路,新式教育那也是教育,雖然當不了官,但是做其它的事情依然也是可以的。

沒必要在八股文的死水裏面一直起不來,對江南人來說,這或許還是一件好事,迎接新時代的到來。

將來科舉考試徹底沒落,取消科舉考試取士的時候,江南這邊的優勢同樣還是會顯現出來。

說到底還是那句話,重視教育的地方必然會不斷的湧現出大量的人才,也一定會發展起來,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