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根本就回不去(第2/2頁)

要是在以前,別說一個月五兩銀子了,只能夠包吃包住就有大把、大把的人願意替你做事,要是能夠再給百十文的,那絕對是活菩薩了。

七品官員好歹也是大明正式有品級的官員,總不能比一般老百姓的收入低吧,故而朝廷官員的收入也是跟著在不斷的上漲。

這一年下來,大明上上下下有近十萬官員,這一年下來,單單是給朝廷上下的這些官員、官吏、衙役等等發放俸祿就差不多要近一億兩白銀,占到了朝廷國庫收入的20%。

真要是像以前一樣,取消了新的稅務制度,不征收商稅,又不設立稅務衙門的話,朝廷一年收那麽幾百萬兩銀子,他這個戶部尚書即便是賣掉了,也都不夠去給官員放俸祿了。

更何況,這官員的薪酬待遇提上去了,想要降下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也根本不可能降,因為一旦降低了,很多官員就真的沒有辦法活下去了。

再說了,以前的戶部尚書那是人人討厭的位置,都不想當這個大明的管家婆,因為手中沒錢,誰找你要錢,你都只能夠臭臉相迎,以至於戶部尚書往往都和鐵公雞畫上等號,像前戶部尚書周經,就號稱鐵公雞、周扒皮。

但現在就不一樣了,自己手中一年握著五億兩白銀的巨額稅收,那感覺簡直不要太爽,仿佛變成了財神爺,有用不完的銀子。

取消現在的稅務制度、取消商稅、取消稅務衙門,堅決不行!

“朝廷所收之稅,基本上很快就用到了國計民生的大事上面,有用來修建公路、港口、水庫、堤壩的,有用來修建學校、私塾書院的、有用來賑濟救災的。”

“每年收上來的銀子基本上都會再次用掉,而這些銀子最終又會流回到老百姓的手上,並且還給老百姓提供了大量的就業,給工廠、商行、商人等等提供了更多的訂單、生意和買賣,促進了大明的繁榮富強。”

“並不說這些銀子我們朝廷收了之後就沒有用出去,這銀子就好像是我大明帝國身上流淌的血液,它需要不斷的在大明更多領域不斷的流轉,如此才可以促進我大明繁榮富強。”

“這正是應了那句稅取之於民而用之於民,爾等身為朝廷重臣,國之柱石,竟然連稅收的作用都搞不清楚,在這裏巧言偏辭,大肆攻訐朝廷稅收之策,你們到底是何居心?”

佀鐘那個氣啊,指著高元龍、錢啟等人說道,胡子都氣歪了。

“你~”

“我們只是就事論事而已,朝廷所收之錢財,確實是民脂民膏。”

高元龍看著佀鐘,死鴨子依然嘴硬。

對於高元龍、錢啟他們這些人來說,他們並非不知道稅收的作用,也知道朝廷收取一定稅收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朝廷征商稅極大的損害了他們這些江南士紳、商人、大家族的利益。

在以前的時候,因為沒有開征商稅,他們這些官員背後的家族可以通過經商的方式,迅速的積累起龐大的財富。

像鹽商,一直都是富甲天下、富的流油的代名詞,靠著鹽這個生活必需品,他們積攢了極其龐大的財富。

再比如糧商、布商和茶商,因為江南之地是大明最主要的糧食產區、布匹產區、茶葉產區,他們這些江南地區的大士紳、大商人都會從事相關領域的生意。

不用交稅,又可以聯合起來形成壟斷,一個個都富的流油。

但是自從要稅務改制之後,開征商稅,又成立稅務衙門強制征稅,他們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鹽商徹底死絕,被劉晉麾下的長蘆鹽場給徹底幹趴下,以前一斤鹽,這些黑心的鹽商可以賣到幾十文一斤,關鍵還都是其差別無比的鹽,一斤鹽可以給你滲半斤沙子進去。

現在長蘆鹽場的鹽,一斤鹽只要幾文錢,還都是上好的雪鹽,江南的鹽商怎麽可能競爭的過?

至於糧商、茶商、布商等等,商稅開征起來,利潤直線下跌,同時京津地區工廠、作坊的大規模興起,布匹價格直線下跌,遼東、南洋等地的糧食大規模流入,糧價大跌等等。

這些都讓江南地區的這些士紳、商人、大家族一下子就變的艱難起來,自然是要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