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新舊之間的沖突(第2/2頁)

新學與舊學之間,存在著思想和觀念上的根本對峙。

傳統的儒學,主張只讀儒家經典,學四書五經,從中尋找治國之道,尋找處理社會方方面面的依據,忠孝治國,君王垂拱而治等等也都是他們提出來的,並且深以為信的東西。

在這些傳統儒生的眼中,新學不教孔孟之道,不學四書五經那就離經叛道,是下三濫的東西,教的是儒生們鄙視的奇巧淫藝,還要鉆研這個東西,和他們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盡管新學的這些學生不和他們去搶奪科舉功名,可是隨著時間的退役,新學的學生開始在各個領域大放異彩。

新學所帶來的諸多新鮮事物也是讓傳統的儒家腐儒們惴惴不安。

再加上兩者思想觀念之間的巨大的分歧與差別,也就導致了現在大明傳統舊學與新學之間的矛盾,並且這種矛盾越來越深,越來越尖銳。

儒生們覺得新學在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新學,並且新學的規模,學校的數量,學生的數量都在大肆的增長。

反觀舊學,無論是新增的學校,還是學校,都遠遠無法和新學相比,這讓他們覺得非常不安。

在以前,識文斷字的都是他們舊學出來的人,都是孔孟的學生,可是現在,越來越多的新學人走出學校,他們同樣識文斷字,但卻不是孔孟的學生,不尊孔孟之道,也不學四書五經什麽的。

而自古以來,誰掌握了知識就掌握了話語權,新學的迅猛發展,讓他們感受到了自身的危機。

自然而然的,他們就需要站出來,打擊新學,維護傳統儒家的地位,維護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盡管現在是沒有和他們爭奪功名,可是在未來呢?

誰都說不準,畢竟時代是在不斷變化的。

對於新學的人來說,他們在迅猛的發展,學校和學生的數量都在大增,同時他們也在不斷的取得一個又一個成果。

蒸汽機、火車、蒸汽輪船、收割機、耕地機等等這些實用的,能夠大大促進生產力的東西就不說了。

在其它方面,新學在醫學、數學、物理、化學、天文等等諸多領域都在迅猛發展,對於整個世界的認識也是越來越深,他們逐漸掌握更加強大的力量。

也是讓他們開始深信新學才是正道,因為他們不斷的研究,不斷的轉眼,研究事物背後所蘊含的真理,加以運用,造福人類,提高生產力,讓交通變的更加的便捷、舒適,讓生產變的更加快速、高效又省力。

可是,他們卻並沒有什麽太高的地位,朝堂之上的大臣都是傳統的儒家出身的儒生,他們位居廟堂之高,手握大權。

可是偏偏這些儒生們,除了會喊喊口號,寫寫漂亮的文章之外,並沒有真正的大本事,在很多新學人看來,他們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大明的繁榮富強。

有人主張新學人也應該走向朝堂,參與決策國家大事,不能在局限於從技術、生產的層面來參與大明的建設,而是應該從國家層面,參與大明的建設和發展。

為此在一些新學學校當中,甚至於有新學的學生提出了新的治國國家的模式,這些模式甚至於都已經有了後世資本主義制度的一些影子。

新學和舊學之間存在著思想觀念上的矛盾和沖突,同時也逐漸的存在對國家大事、朝廷權力上的利益沖突。

這也是現在新學和舊學之間矛盾越來越深的重要原因。

“難道要和歷史上歐洲一樣,出現一次次的運動才能夠徹底的解決?”

劉晉心裏面忍不住嘆口氣。

冥冥之中似乎好像看到了未來將要在大明發生的重大事情。

其實劉晉心裏面都已經預感到了,新學與舊學之間必然會產生巨大的沖突,而這種沖突最終又極有可能會衍變成革命、各種運動等等,最終將會是一方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可是劉晉並不想現在就看到這種沖突,大明需要時間,需要時間來發展,以確定自己對全球的統治。

如果現在出現重重混亂,對大明來說顯然並不是什麽好事,特別是龐大的大明帝國,疆土太大,極有可能會因此四分五裂,這是劉晉絕對不願意看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