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要下放地方的朱厚照(第2/2頁)

“陛下想要學西方這邊的制度,讓你到地方去當縣令?”

劉晉一聽,頓時也是大吃一驚。

一直以來,大明在皇室子弟的教育上面一直都是非常重視的。

從老朱同志開始,出身貧寒,沒有受過什麽正規教育的老朱同志對孩子的教育就格外重視,選的老師都是名滿天下的大儒,教授的也都是自古以來皇室子弟都要學習的帝王之道和治國之道。

不過,到了弘治皇帝這裏的時候,朱厚照不喜歡那種一板一眼的儒家教育,對學習治國之道、為君之道什麽也沒有任何的興趣。

反而喜歡軍營、喜歡搞研究什麽的,再加上弘治皇帝對文臣們態度的轉變,也就由著朱厚照去軍營之中混,去搞搞自己喜歡的研究之類的。

但是朱厚照畢竟是太子,在大明江山未來的掌舵人,最終還是要接管這大明的萬裏江山,既然不喜歡學,這該有的歷練還是要的。

弘治皇帝也是一直在不斷的借鑒古今中外的各個朝代、國家在皇室子弟教育上面的經驗和教訓,他發現西方世界這邊的方式挺不錯的。

皇室子弟年幼的時候擇名師教導,等到了成年了,再將這些皇室子弟下放到地方去執政一方。

一方面可以讓這些皇室子弟接觸到最底層的社會,了解民間的疾苦,明白百姓的不易,另外一個方面也可以通過觀察他們的表現來看看這些皇室子弟當中到底誰更有能力,更懂得守牧一方。

這將來在選接班人的時候就可以有所參考,而不至於說選出昏庸無道、軟弱無能,缺乏智慧和手腕的接班人。

皇帝這個位置可不是那麽容易坐的,頭上的王冠也不是那麽容易戴的。

對於這一點,弘治皇帝就深有體會,他是正兒八經儒家教育出來的皇帝,一開始信奉的是輕徭薄賦、親賢臣遠小人垂拱而治的治國理念。

結果呢,文臣們雖然在不斷的歌功頌德,說什麽海清河宴,可是真實的情況是大明底層的百姓生活非常的困苦,一場雪災引起了大饑荒。

看到了文臣和商人的勾結,盤根錯節的關系之下,皇權受到限制,朝廷因為沒錢,根本無力對整個國家做出什麽大的改變,外部的強敵環繞,倭寇橫行,可是朝廷卻始終那他們沒有辦法。

弘治皇帝在這個過程當中,雖然心系萬民,有心想要改變這一切,但卻是受到了種種的掣肘,還想不出什麽好的辦法來破局。

弘治皇帝對此進行過深入的思索,也是有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故而才會讓朱厚照在軍營之中混,讓朱厚照去做自己喜歡的機械研究之類的。

現在朱厚照長大了,弘治皇帝又有了自己的安排,準備讓朱厚照到地方去先鍛煉、鍛煉,嘗試下治理一個地方,看看朱厚照的能力,讓他知道治國之難。

治理一個國家不僅僅需要聰明的大腦,長遠的眼光,足夠的手腕,同時也是需要經驗,地方歷練就能夠提前獲得一些經驗。

這一點,在西漢時期就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劉邦將自己的兒子分封在各地,治理一方,這些兒子、孫子什麽的一個比一個厲害,都有著不錯的治理國家的經驗。

在奧斯曼帝國,每一個蘇丹在還是王子的時候基本上都會下方到地方去當總督歷練,學習治理國家的經驗,這也是奧斯曼帝國能夠強盛幾百年的重要原因,選出的蘇丹水平都是相當可以的。

“是啊,當個縣令,想想都郁悶~”

朱厚照點點頭說道。

“殿下,這是好事。”

“去地方歷練一番,看看民間的疾苦,這能夠治好一地,將來方可治好一國,積累一些經驗,這也是好事。”

“治好一縣了,將來還可以治好一州一府,治好一省,將來也就能夠治好整個大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