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七章,人嫌狗厭(第2/2頁)

大搞基建,這本來是好事,道路通了,方便了往來和貨物運輸,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但是這些禦史言官也要攻訐一番,說什麽修築道路、橋梁會侵占良田,還說什麽交通便捷了之後,商人經商變的容易會導致商人得勢,人口流動變動,不利於管理等等。

大規模往外移民對於大明來說也是好事,不僅僅可以緩解大明本土人口和土地的矛盾,還可以鞏固大明新獲得的疆土。

但是這些禦史言官同樣會站出來表示反對,說什麽大規模移民這是暴秦之政,讓人遠離故土、骨肉分離,遷移到遙遠的地方,又人生地不熟,是非常殘忍。

還說什麽大明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對外大肆殺戮,不是上國所為,身為泱泱大國,理應對外和睦、友好,以仁義道德威服天下,而不是靠武力來征服四方,要知道自古以來好戰必亡。

總之,不管是什麽事情,這些禦史言官都會出來攪屎,再好的政策到了他們的嘴裏也能夠挑出毛病了,雞蛋裏面挑骨頭,這幾乎是他們的必修本領了。

“也就是弘治皇帝在,再加上朝中這些內閣大臣、六部尚書之類的都算是正直之人,如果是像明末的時候,黨爭嚴重的話,這禦史言官就是他們彼此攻訐的武器了。”

“一旦到了那個時候,恐怕任何朝政都沒有辦法執行下去,因為無論是哪一方提出來的建議和政策,都必然會遭到另外一方的反對,而禦史言官因為品級低,無論是那一方都有人可以輕易的進入,都擁有了攻訐對方的手段。”

“縱然是有一方掌握了大權,但是在這個制度之下,也是要受這些禦史言官的制約。”

“朱元璋啊朱元璋,你真是厲害,想出了這樣的以小制大的政策,但卻是沒有想到,這個禦史言官會導致大明朝政的癱瘓。”

“一個朝廷,如果什麽政策都做不出來,陷入了無窮無盡的黨爭,互相攻訐的話,那就離滅亡不遠了。”

劉晉心裏面也是忍不住感嘆起來。

不得不說,朱元璋這個政策對皇權是極為有利的,縱觀整個明朝,無論是大臣還是宦官都沒有對皇權構成根本性的威脅。

明朝的宦官雖然牛氣的很,但是要說和唐朝默契動不動就殺皇帝的宦官比起來,不知道差了多少,縱然是號稱九千歲的魏忠賢,也是輕易被皇帝給換掉。

還有明朝的大臣,即便是再牛氣的大臣,也都不是權臣,皇帝有很多辦法可以換掉。

這一系列制度都是老朱所制定的,好處是皇權穩固,不用擔心外戚、官宦、權臣、封疆大吏之類的。

但是壞處也很明顯,軍戶制度導致軍力衰弱,被四周鄰居欺辱,以小制大的一套制度導致了明朝黨爭嚴重,惡心的早朝制度導致了明朝的皇帝不喜歡上早朝……有太多、太多的弊端也是慢慢的顯現出來,並且開始集中爆發起來。

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導致了泱泱華夏最終被異族統治,可以說,這也是有著歷史的必然性。

當然了,此時此刻,不僅僅是劉晉對這個陳錦極其的厭惡,弘治皇帝、朝中的大臣也是如此。

弘治皇帝的臉色都變的難看起來,說實話,改早朝制度,最受益的自然還是大臣們,他這個皇帝其實都是無所謂的態度。

反正皇帝又不用每天起那麽早,也不用忍受風吹雨淋等等之類的,只需要在皇宮裏面到點去上早朝就可以了。

弘治皇帝是一個好皇帝,再加上劉晉的一番話,他才願意支持改一改這個早朝制度的,不然要是隨便換一個皇帝,你試試看?

現在好了,這個陳錦一來就給自己扣上一個不孝的大帽子,這個帽子可不是一般的帽子。

當皇帝的自古以來不管如何都會豎立自己孝順的形容,孝在這片古老的土地可是極其重要的東西,當皇帝的也是要時刻遵循。

劉健、李東陽、謝遷、張懋等大臣的臉色也不好看,這都已經大冬天了,大家都等著改制度之後可以在家裏面多睡一會呢。

你倒好,亂出來瞎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