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四章,背後的本質(第2/2頁)

“如此龐大的人口,其中大部分都是來自京津地區周圍的北直隸地區,也就是說,以前在田裏面種地的農人,現在都已經進了工廠、作坊、商行等等裏面做工,又或者是在京津地區開店、擺攤做小生意之類的。”

“而農人之所以選擇放棄世代相傳的農田進城務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收入的原因。”

“現在京津地區的,隨便雇傭一個人,一個月至少也是需要將近四兩銀子,即便是女工至少也是需要三兩銀子才能夠雇傭到。”

“一對夫妻如果一起在城裏面務工做事的話,一個月最低都可以賺到七兩銀子,一年下來總收入可以超過八十兩銀子,而且工廠、作坊一般都是包吃包住的,算下來,這一年能夠掙幾十兩銀子。”

“可是如此在家裏面種地的話,夫妻兩人即便是累死累活一年也僅僅只能夠種幾十畝地,即便是和地是自家的,交完田稅之後,這一年下來也就只剩下幾十石的糧食。”

“現在糧價非常低,算下來,連進城務工的零頭沒有,更何況,大部分的農人其實都沒有自己的田地,都是在給地主種地,收入就更低了。”

“這就導致了整個北直隸,乃至周圍山西、山東、河南,種地的農人越來越少,大家要麽選擇移民到關外、海外去,要麽就選擇進工廠、作坊、商行等等。”

李東陽想了想也是緩緩的開口說道。

他是很有才能的一個人,而且也是善於思考,觀察事務也是會思考前因後果,如果說劉健能夠當首輔,那是因為他運氣好,當過弘治皇帝的老師,而李東陽算是拼自己的真才實學了。

“朕也記起來了,在今年年初的時候,就有各省的官員上書說,朝廷大量的遷移人口到海外和關外去,導致人口流逝,土地無人耕種的現象。”

弘治皇帝想了想也是說道。

“是的,陛下~”

“因為有更好的選擇,更好的出路,更好的生活,所以農人們自然就知道該如何去做。”

李東陽點點頭說道。

“因為無人耕種田地,以前依靠收佃租過日子的地主、士紳們就無法再像以前一樣過日子了。”

“但是這田地總不能荒廢吧,所以這些掌握大量田地的地主、士紳們就種起了棉花,因為棉花的種植相對更簡單,而且也不需要像麥子一樣進行精細化的照料。”

“依靠蒸汽耕地機就能夠很好的翻地種植棉花,而且種棉花也比種麥子更賺錢,自然而然也就導致了整個北直隸很難找出一塊麥田的原因。”

“這也是北直隸地區,蒸汽耕地機最好賣的原因。”

說了一大堆,李東陽詳細的講清楚了這件事情的原因。

他講的更深入,更細致,劉健僅僅只是講到了因為棉花價格高,所以大家都種棉花,這僅僅只是一個表面的現象。

真正的現象是因為農人們都不給地主老財們種地了,而擁有土地的地主老財們種上了價格更高,效益更好,管理更簡單的棉花。

說到底這是一種市場現象。

“原來如此~”

弘治皇帝聽完,頓時就直點頭,一下子就更清楚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了。

“陛下,臣也以為李公所言有理。”

這時劉晉也是站了出來說道。

“是嘛,說說看。”

弘治皇帝笑了笑示意劉晉繼續說下去。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無非就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老百姓們覺得種地不劃算了,所以都去城裏面的工廠、作坊、商行工作,又或者是在成立開小商店、擺攤子等等,因為這樣的生活更簡單、又更輕松,賺的銀子也更多。”

“這也說明我大明在陛下的英明領導下,在朝中諸公的賢能輔助下,我大明蒸蒸日上,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過,已經不需要再像祖祖輩輩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也能夠過的更好,吃的更好,穿的更好,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劉晉想了想也是用非常簡單、通俗易懂的話說了出來。

這不管是沒有農人願意種地了,還是這原本種麥子的田地改種棉花,說到底都還是經濟行為趨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