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五章,文化上的認同才是最牢固的(第2/2頁)

這就好比是以前西南土司的問題,土司就是一方土皇帝,是不是鬧一鬧以此向大明朝廷這邊要好處。

當時,大明在交趾這邊統治,比起西南土司來還要更嚴重,因為這裏的士族門閥比土司的力量還要更加強大。

另外一個主要還是漢人太少,西南地區好歹還有很多的漢人,所以土司盡管反復無常,但是大明還是能夠有力去鎮壓。

交趾這裏的漢人少,大明朝廷除非是長期駐軍,否則是根本無力鎮壓本地的這些叛亂的,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統治這裏的興趣了。

正所謂得其地不足以供養,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了。

此外,文化上的差異也是極其重要的因素,雖然大明對這裏的影響非常大,這裏使用的文字也是漢字,但讀書識字的人太少了,自然不足以像中原地區一樣,形成文化上的認同。

吸取了這些教訓,劉晉在掃蕩交趾的時候,自然是采取了針對性的措施。

首先就是沉重的打擊交趾本地的士族門閥,不僅僅出動大明軍隊清理這些士族門閥,同時還派遣了朝鮮、倭國武士團掃蕩,狠狠的打擊了本土的這些士族門閥勢力。

沒有了這些士族門閥,就等於是沒有了領頭羊,剩下的普通老百姓,根本就翻不起什麽風浪,隨便給點稅賦上的甜頭,有吃有喝就足以讓他們接受大明的統治。

其次就是委派流官,整個南洋幾省,所有的官員都是從大明委派過來的流官,甚至於連官府的衙役、差役等等當中都有大量退伍的大明士兵來充當。

盡管一開始遇到了諸多的問題和難題,但因為是委派的流官,斷絕了本土這些人掌握權力的機會和可能,統治就更加的穩固。

接著最重要的就是文化上的同化和融合,和西域、河中地區一樣,大明在這裏也是全面推行漢家文化,全面推行大明化的政策。

要求所有人必須改漢姓取漢名,學習大明官話,學習大明文字,行大明禮儀,過大明節日,尊孔孟之道。

在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從小孩子的教育開始抓起,建立學校,招收本土的學生,向他們關注儒家文化、孔孟之道、忠君愛國之道以及宣揚身為大明人的優越等等。

強制要求這些本地人的孩子上學,正是出於此,目的是為了推行漢家文化,促進民族的融合,鞏固大明對這裏的統治。

軍事和制度上再牢固的統治,也不如文化和民族上的融合,只有擁有共同的文化,語言和文字,縱然是將來大明衰弱了,這裏依然將會成為華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到時候即便是大明人不說什麽,這些接受了先進優秀漢家文化教育的本土人,他們自己都會以大明人為自豪,以漢家文化的傳承者自豪,成為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關於這一點,在後世已經不止一次次的證明了這一點,文化上的認同和融合才最強的融合和同化手段。

阮大不明白這其中的深意,他只是一個最底層的老百姓,他只知道自從大明皇帝統治他們之後,他們的日子確實是好過了很多。

稅收低了,糧食多了,如果勤奮一些的話,還可以漢人開辦的作坊、工廠、種植園裏面做事,收入也相當可以,日子比以前要舒服多了。

對於這樣的底層來百姓來,誰當皇帝並不重要,是大明人也好,還是他們本地的人也好,誰能夠讓他們過上好日子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