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一章,大明的秋收之遼東篇大豐收(第2/2頁)

李大毛看著田野之中的一袋袋麥子,臉上洋溢著笑容,又愁眉苦臉的,第一次感覺到了糧食太多的苦處了。

“愁什麽,先在田裏面堆放著,下面用麥稈墊著,上面用麥稈擋著,等忙完之後再將這些糧食給賣了。”

“幾千石的糧食,我們家哪裏吃的完啊。”

李大毛的媳婦倒是幹脆利落的說道。

“行,按你說的去辦。”

李大毛點點頭,迅速的忙碌起來。

整個遼東地區,家家戶戶都和李大毛的情況差不多。

弘治十五年,遼東糧食大豐收。

整個遼東地區都沉浸在忙碌之中,同時也是沉浸在糧食的豐收喜悅之中。

家家戶戶少的也種了上百畝的田地,平均算下來都是種了幾百畝地,如此多的田地,又迎來了大豐收之年。

到處都飄著麥香,家家戶戶裏裏外外都堆滿了糧食,一個個糧倉都已經裝不下了,很多人都不得不和李大毛一樣,將一部分的糧食堆放在麥田之中,實在是沒有地方去放這些糧食了。

……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農耕,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情,大明朝廷同樣如此。

遼東布政使陳信此時穿著便衣行走在一處麥田之中,看著眼前大片、大片的麥田,再看看火熱的收割場面,整個人都露出了笑容。

“恭喜大人,賀喜大人!”

“今年我遼東大豐收啊,想必大人很快就可以高升了。”

陳信的身邊,有官員見陳信滿臉笑容,頓時就趕緊拍馬屁的說道。

“哈哈,高升未必,但上面一番口頭上的嘉獎肯定是少不了的。”

陳信高興的笑了笑搖搖頭。

“大人,今時不同往日啊~”

“當今吏部尚書是劉晉劉公,我聽聞劉公做事一向非常的公正,他這一上任就制定了詳細的考成制度,考成制度當中,對於大人這樣的地方布政使最重要的幾個指標,人丁、稅收、糧食產量、基礎建設這幾項,大人無論是那一項都做的非常好,高升肯定有望。”

胡本惠想了想又繼續說道。

“今年我遼東的人口增長了兩百多萬,稅收超過五百萬兩,現在糧食又大豐收,大人這業績可是非常亮眼的。”

“大人即便是今年沒有高升,這政績上面肯定也是有亮眼的一筆,再積累一下,高升也不過是遲早的事情。”

“哈哈,希望如你所言吧。”

陳信笑了笑回道。

劉晉當上了吏部尚書,吏部尚書這個位置,權力非常大,掌管天下官員的考核和升遷,號稱天官。

這一上任,劉晉就立即制定了一系列非常完善的考成制度,經過了內閣的審議和弘治皇帝的肯定之後,迅速的頒布下去。

對於新的考成制度,屍位素餐的官員自然是叫苦連天,彈劾劉晉的奏疏猶如雪花一般飛到了弘治皇帝的書桌上面。

但是對於有作為,認認真真做事的官員來說,這考成制度也是意味著他們升遷有望,因為制度上面明確的寫清楚了將考成結果與升遷制度相結合。

想要升官就必須要拿出亮眼的政績出來,如果沒有任何政績,絕對沒有升遷的可能。

陳信作為遼東布政使,是地方大員,算是重點考核對象,根據劉晉這邊制定的新政策,到了年底的時候,他還要去京城這邊述職,向天子、內閣、六部這邊匯報今年的工作情況,然後結合政績,來決定是獎勵還懲罰。

遼東這邊,人口增長快,稅收增長也快,今年糧食又大豐收,再加上今年也修建了不少的道路和水庫,他陳信年底去京城述職的時候就更有底氣了。

陳信算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官員,所以他還是比較喜歡劉晉這樣的做事風格,制定詳細的考成制度,做的好升官,做的不好不僅僅沒有官做,還要追究責任。

如果是以前,他陳信才不會穿著便服來這鄉間田野,在自己的府衙裏面看看報紙、喝喝茶,混混日子就可以了。

想要升官發財啊,還是要靠銀子去走動、去疏通才行,而他陳信還比較清廉,並沒有太多的銀子去送禮、疏通,做到現在的位置,他也已經很滿意了。

“走吧,找幾個農人問問今年的情況,看看大家有沒有什麽困難,我們官府能夠解決的就盡量幫著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