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四章,時代的要求(第2/2頁)

皇帝的收入主要還是來自於皇帝麾下的那些莊園、田產之類的收入,這些皇帝的私人收入,也就是內帑,這一部分的收入,其實很小,可能每年也就是不到五十萬兩銀子的收入。

這點收入說實話根本就不夠維持住皇家的顏面,這賞賜有功勞的大臣,維持龐大後宮的開支等等,這點銀子根本就不夠。

所以自己內帑不夠用的時候,皇帝就會想辦法從國庫這邊挪用,挪用國庫的銀子來給自己辦事,比如修葺皇宮什麽的,將皇室宗親的開支放到國庫開支裏面等等。

再就是大量的賞賜寶鈔、賞賜鹽引,這寶鈔和鹽引到了王公貴族的手中,自然是可以層層的壓下去,最終導致制度的崩潰。

皇帝的窮一方面來自於皇帝的開支大,另外一個方面主要還是皇帝不參與商業領域,沒有辦法開源,皇帝去做生意,下面的大臣就會說皇帝與民爭利,導致皇帝只能夠和封建的地主有用,雖然作用上千的田莊、茶莊、布莊等等,但每年的收益其實相當有限。

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帝沒錢,自然而然會想一些其它的辦法,畢竟這個天下都是皇帝的,再苦他也不可能說真的苦了自己。

這也是弘治皇帝和朱厚照最喜歡劉晉的地方了。

無它,劉晉能夠夠給他們老朱家賺錢,以前窮的叮當響,弘治皇帝都還要穿打補丁的衣服,皇宮都舍不得修葺。

現在就不一樣了,這銀子多到花都花不完,麾下各個產業賺取的銀子源源不斷的流入他們的錢包之中,用都用不完,以至於只能夠存到大明第一銀行裏面去吃利息。

“殿下這個想法很不錯。”

“我大明雖然已有對官員的考察之法,像京官每六年京察一次,地方官員每三年一次‘大計’,但是因為吏治腐敗、法令不行、這些制度或疏於形式,或成為官員們爭權奪利之手段。”

“而且本身來說,這些考成之法本身並不完善,又沒有任何的數據化對比,無法直觀且公正的進行考成,最終必然是行不通的。”

聽到朱厚照的話,劉晉也是鄭重的點點頭。

說到這個事情就必須要說下歷史上幾十之後出現的張居正老張同學,老張同學當大明管家的時候,整個大明其實已經風雨飄搖,他有感於大明種種的弊端,也是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稅收上的一條鞭法,官員考核制度上面的考成法,都是張居正同學弄出來,效果也是非常顯著,老張同學當管家的時候,大明朝廷得以苟延殘喘,外抗拒倭寇、北方的韃子,內部國庫收入增加,吏治變的清明。

老張同學一死,他的改革被廢除,大明朝廷就徹底的開始走向毀滅,他算是大明王朝最後的救星。

這其中的考成法就是老張同學有感於大明朝廷官員吏治腐敗、屍位素餐的現狀進行改革想出來的政策。

現在還是弘治朝,大明雖然還沒有到張居正時期風雨飄搖的時候,但是在吏治方面,並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

但現在的大明所面臨的情況又更加的特殊,伴隨著殖民時代和資本主義的到來,大明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局,很多東西都需要大明朝廷這邊及時的做出反應。

別的不說,單單是大明如此龐大的疆域,如何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如此龐大的帝國,這對於大明的皇帝和大明的官員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更何況還要面臨東西方之間的碰撞,面臨新納入版圖地區的治理和長治久安等等的問題。

更重要還是殖民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對於大明朝廷的官員有了新的要求,絕對不能說再像以前一樣,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碌碌無為,屍位素餐的過下去。

大明需要一個更加高效、更加廉潔、更加有組織力、有動員力的朝廷,而這樣的朝廷自然而然會對朝廷的官員有更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