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三章,農部(第2/2頁)

“有些地方的良種只能夠局限於一個地方,沒有辦法大規模的推廣。”

“臣聽說在南洋地區有一些水稻的品種,它的產量比我們大明的水稻品種產量要高很多,所以臣就想,朝廷這邊是不是可以專門的去成立一個衙門,專門在全球範圍內收集良種、培育良種,推廣良種。”

“以試驗田的形式,在我們大明各地建立試驗田,用來實驗各種和培育良種,以達到改善良種,提高產量的目的。”

帶著弘治皇帝和朝中諸公來農田,自然不是僅僅來看番薯產量的,順帶著要普及下農業相關的東西。

歷朝歷代都重農抑商,但是卻很少有人重視糧種的培育和推廣,還有先進的耕種方式和工具的推廣等等。

聽到劉晉的話,弘治皇帝和劉健等人頓時就眼睛一亮。

是啊,為什麽自己從來就沒有想到這一點呢。

糧種都是需要培育的,華夏古人能夠將狗尾巴草培育成小米,這是經過一代代不斷的人工選種、培育的結果。

只靠老百姓來做這個事情的話,肯定是很慢的,而且老百姓掌握的知識有限,也很難說培育成優良的品種出來。

有些地方培育出了優良的品種,往往也是只能夠局限於某個地方種植,沒有辦法大規模的推廣到更多的地方去。

“此子不愧是高人子弟~”

劉健、李東陽等人忍不住互相看了看,心裏面暗暗佩服。

歷朝歷代都說重農,但其實無非就是鼓勵農耕、開墾荒地這一套,卻是從來沒有人說要去成立專門的衙門來培育良種、推廣良種這種具體的方法。

“善~”

弘治皇帝也是雙眼放光的說道。

這個方法好啊,有好的良種就應該要大規模的去推廣,讓更多的人去種植,比如這玉米、這番薯、還有土豆。

良種也是需要不斷培育的,老百姓自發式的培育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朝廷派專人去做這個事情就很合適。

“陛下,此法甚好。”

劉健也是連忙跟著說道。

“臣也以為此法不錯,成立一個專門的衙門在大明各地尋找良種、培育良種、推廣良種,相信將來,我大明將再無饑荒。”

李東陽也是跟著鄭重的說道。

涉及農業,涉及糧食的問題上,他們這些文官是最喜歡的,當然皇帝也是最重視的一個問題。

糧食要穩,老百姓要吃的飽飯。

只有在老百姓吃飽飯的基礎上才能夠說來談一談其它的事情,老百姓如果連飯都吃不飽了,那這江山就不穩了。

“嗯,此事就這樣定了,劉健你回頭和大家商量一下,拿出一個具體的方案出來,盡管成立這樣的一個衙門。”

“這個衙門就叫農部,不屬於六部,級別嘛比六部低一級吧。”

弘治皇帝微微點頭,接著想了想說道。

聽到弘治皇帝的話,劉健、李東陽等人微微吃驚,這新成立一個衙門,按理說應該要放置在六部之下,歸哪一部管都可以。

可是現在弘治皇帝竟然將這個農部單獨出來,不再六部任何一個部門的管理之下,而且這個級別也太高了。

六部算是朝廷裏面最高的部門了,比六部低一級,這級別可就相當高,特別是對於一個新成立的部門來說,那更是如此了。

可是想一想,這農業的重要性,大家也沒有什麽話可說了。

農業必須要高度重視。

“這玉米怎麽種植?”

弘治皇帝看了看玉米對劉晉問道。

“這玉米的種植比較簡單,將這玉米顆粒剝下來,然後一粒粒種到地裏面就可以了。”

“那個番薯的種植就還更簡單了,非常容易成活。”

“只需要將番薯的藤條給剪下來,種到地裏面,它就可以成活,所以番薯是非常容易大規模的推廣的。”

劉晉連忙回道。

“是嘛,那明年了,這些種子都弄一點到朕的禦花園來,朕也來種一些。”

弘治皇帝一聽,頓時就笑了。

看著眼前的試驗田,擡頭看過去,一眼看不到邊,成片、成片的玉米地,旁邊還有大面積的辣椒田,西紅柿田、花生田。

“陛下,那一片就是番薯田了,我已經命人準備好了,等下馬上就可以開始收獲番薯了。”

劉晉笑了笑,突然間記起來,明朝的皇帝好像每年都要下田幹點活,種點地,據說還是老朱同志留下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