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三章,彈劾(第2/3頁)

自古以來,打了勝仗,那都是值得高興的事情,更何況現在的大明確實是有盛世的征兆了。

“嗯~”

劉健和李東陽接連給自己拍馬屁,弘治皇帝這心情那是杠杠的。

一般的馬屁他早就已經習慣了,都沒有什麽感覺了。

但是這又是盛世,又是中興,還被李東陽稱之為千古一帝,這個馬屁就讓他很是享受了。

“劉公、李公所言有理,我大明海清河宴,蒸蒸日上,陛下功蓋三皇,德高五帝……”

“陛下乃千秋聖君~”

“大明盛世可期~”

有了劉健和李東陽開頭,頓時朝中的大臣們也是紛紛開始向弘治皇帝拍馬屁,而且這一個比一個能說,說的弘治皇帝都有些臉紅了。

不過誰不喜歡別人拍馬屁,縱然是明知道對方說的言過其實,但依然還是很享受的。

弘治皇帝滿臉笑容,心裏面其實也都已經猜到了這些大臣們的意思了,不過沒有關系,自己現在心情好。

東征倭國大勝,這是撈到了銀子,又掙到了面子,關鍵是自己的損失微乎其微,這就很值得高興了,好好的慶賀一番自然是應該的。

“陛下,臣要彈劾英國公張懋、破虜候楊雲,五軍都督府參謀劉晉、翰林院翰林王守仁~”

然而,正當弘治皇帝準備借坡下驢,來一個大赦天下的時候,禦史江恩就站了出來,一本正經,非常嚴肅的說道。

他的話仿佛一盆冷水一樣瞬間冷場,頓時整個金鑾殿就鴉雀無聲,所有人都齊刷刷的看向江恩。

“哦?”

弘治皇帝臉上閃過一絲不悅,淡淡的回了聲。

“陛下,我大明乃是倭國的宗主國,倭國是我大明的藩屬國,歷來我大明對待各個藩屬國都是以仁義、誠信為本,所以我大明周邊各國無不仰慕我大明上國,紛紛上書稱臣,年年納貢。”

“今,倭國僅僅只是對一些商船進行征收,殺了幾個商人而已,我大明派人申飭一番便可以了,不至於因為區區一點小事對倭國興師問罪。”

“英國公張懋、破虜候楊雲,五軍都督府參謀劉晉,翰林院翰林王守仁作為東征倭國的主要將帥,理應清楚這一點。”

“然則大軍東征倭國之時,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倭國這邊直接滅了倭國數個大名,炮轟幾個城池,致使倭國子民死傷慘重,生靈塗炭。”

“更是逼迫倭國倭王、幕府將軍和眾大名簽下城下之盟,倭國乃是小國,竟要賠償我大明一千五百萬兩白銀。”

“此舉與禽獸何異?”

“消息如果傳開,周圍眾藩屬國又會如何看待我大明?”

江恩聲情並茂,仿佛他就是倭國人一般,受到傷害的是他一樣。

聽到他的話,弘治皇帝的臉色都變了,原本心情大好,現在瞬間就消失的幹幹凈凈,這些禦史,都是吃飽了撐著沒事做的主,不管什麽事情,他們都要出來胡攪蠻纏一番,好事也能夠讓他們給說成壞事。

以前的時候,弘治皇帝就沒少被這些禦史給惡心過,但偏偏又拿這些禦史沒有辦法。

因為明朝開國皇帝老朱同志賦予禦史風言奏事的能力,就是可以道聽途說就直接彈劾朝中的大臣,明中後期東林黨人之所以能夠掌握朝中大權,很重要的一個方式那就是用禦史不斷的彈劾競爭對手。

一直彈劾,一直彈劾,彈劾到競爭對手自己都不好意思,請辭回家,他們自然而然就勝了。

不僅僅是弘治皇帝不高興了,朝中的很多大臣也是臉色變了,劉健、李東陽那更是皺起了眉頭,一切都安排的好好的,你們這是禦史又跑出來瞎添亂。

“陛下,倭國固然有錯,但這是因為倭國不識教化,不懂仁義禮智信,我們應該做的是向他們傳授孔孟之道,傳授仁義之道,而不是這樣興師問罪。”

“這大軍壓境之下,逼著倭國簽下城下之盟,這樣的條約,簡直就是丟人,簡直將我大明泱泱大國的氣度丟失的幹幹凈凈。”

“從此以後我大明該如何面對周圍的眾藩屬國,這些藩屬國對我們又豈會誠心誠意?”

“我們大明是宗主國,宗主國就該有宗主國的氣量,藩屬國犯點小錯,小懲大誡就可以了,根本不該如此興師問罪,還逼迫倭國簽下城下之盟。”

“自古亂臣賊子都是武將勛貴,這武將勛貴掌握兵權,對皇權是最大的威脅,這大明的江山怕,長此以往,恐怕是要動蕩不安了。”

“臣彈劾張懋、楊雲、劉晉、王守仁,在我大明藩屬國大肆燒殺搶掠,逼迫倭國簽署城下之盟,有損我大明上國仁義之風。”

江恩說的正義凜然,仿佛他就是正義的化身一般。

“臣也要彈劾張懋、楊雲、劉晉、王守仁,劫掠我大明藩屬國,與蠻夷、禽獸何異,大軍東征,讓我大明失信於天下,我大明經營百年的仁義之名蕩然無存,從此以後我大明周邊各國對我大明就不再有仰慕之心,只會害怕,害怕我大明對他們興師問罪,燒殺搶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