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九章,申飭倭國(第3/4頁)

協議上的內容是劉晉按照後世的習慣來寫的,非常簡潔,直白,沒有使用文言文之類的來寫,所以也是一看就懂。

第一條,再次重申和確認大明與倭國的關系是宗主國與藩屬國之間的關系,大明是倭國的宗主國,倭國是大明的藩屬國。

基於這樣的關系,所以從弘治十三年開始,以後倭國的歷代倭王都必須經過大明皇帝的正式冊封才具有合法性,未經過大明皇帝冊封的倭王不能代表倭國,不具有合法性。

看到這一條,後土禦門天皇就頓時眼睛一亮,微微一喜,現在的倭王可是沒有任何的權力和影響力。

如果每次倭王更叠都要經過大明冊封的話,這倒是可以加強倭王在倭國的影響力,至少在大明這邊來說,大明只認他們倭王是倭國的君主,這同樣可以大大的加強倭王在倭國的影響和存在感。

至於其它的事情,他一時倒是沒有考慮那麽多,反正也是藩屬國了,冊封就冊封吧,也就是和朝鮮王差不多了,歷代朝鮮王都是經過大明冊封的,又沒有什麽關系。

以前是往來大明不方便,但現在不一樣了,幾乎天天都船只往來大明和倭國,或許以後還有機會去大明這邊參觀、學習下。

第二條,為增進大明和倭國之間的關系,大明和倭國之間應該互相開放,大明商人可以自由到倭國經商,同樣倭國商人也可以到大明自由經商,雙方都不得限制對方商人的自由往來,不得額外征收任何商稅。

這一條看起來是非常不錯的,很對等,因為雙方之間似乎很對等,大明的商人可以來倭國經商,你們倭國也是可以到大明經商,雙方都不得不限制,不得額外征收商稅。

但是這可是劉晉埋下的伏筆,大明這邊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在迅猛的發展當中,大明不僅僅需要倭國的金銀,同樣也是需要倭國的市場。

這個條款可以極大的方便以後大明商人進入倭國市場,雙方名義上是互相開放市場,但最終便宜的還是已經資本主義萌芽的大明,畢竟這個時代在各個方面,倭國都是沒有辦法和大明相比的。

很簡單的一個東西,現在大明的商人可以天天往來倭國和大明,可是倭國的商人能夠天天往來嗎?

不行,因為他們連往來的船只都沒有,想要去大明經商,船都沒有,怎麽去啊?

更何況,大明地大物博,各種各樣的物產非常豐富,倭國怎麽去和大明的商人競爭?

對於這一條,後土禦門天皇也是忍不住直點頭,大明做事還是比較公道的,雙方互相對等開放,公平,沒什麽好說的。

第三條,為方便兩國往來,促進兩國貿易,倭國必須允許大明第一銀行發行的銀元、銀票在倭國流通,允許大明第一銀行在倭國開設分行。

這一條就非常霸道了,是典型的貨幣控制了。

可能現在還看不出什麽來,大明第一銀行發現的銀元和銀票在倭國這邊也是非常受歡迎的,特別是銀元,成色好,有足量,再加上制造精美,交易的時候非常方便,深受倭國上下的喜歡。

至於銀票,倭國這邊也是很喜歡,因為攜帶方便,交易便捷,而且大明第一銀行信譽良好,大明商人都喜歡用銀票來結算。

伴隨著雙方貿易的往來,銀票和銀元也是在倭國這邊流行起來。

現在通過條約的形式來確定下來,這以後要是慢慢的習慣之後,這倭國的貨幣發行權等於就到了大明的手中,到了大明第一銀行的手中了。

以後別的不說,單單是印一些銀票就可以從倭國這邊掠奪海量的財富,後世的白頭鷹靠著綠油油的鈔票每一年都不知道要從全球各國掠奪何等龐大的財富。

所以劉晉也是一直在默默的推行銀票和銀元。

銀元沒有什麽,那是真金白銀的東西,假不了,但是這銀票水分就大了,大家習慣之後,慢慢的就會成為貨幣。

劉晉不僅僅打算在倭國這邊推行,在朝鮮、在安南,反正以後大明勢力觸及的地方,劉晉都要推行大明第一銀行的銀元和銀票,讓大明第一銀行的銀票和銀元成為世界貨幣,一旦掌握了這個,以後就有花不完的錢了。

“這條也不過分~”

後土禦門天皇看不出這條有什麽問題,銀元和銀票他聽說了,大明第一銀行發行的銀元非常不錯,銀票也是,確實是可以極大的方便貿易往來。

如果大明第一銀行在倭國這邊開通分行,確實是可以方便大明和倭國之間的貿易往來。

這邊後土禦門天皇在仔細的看條約,另外一邊,也是有人開始將一份份謄抄好的條約發到幕府將軍、幕府大臣以及眾多大名的手中。

大家也都開始仔細的看起來,仔細的研究起來。